“民政为民、民政爱民”,这八个字不只是民政系统的工作理念,也是全区民政干部职工摆在桌面、放在心里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民政部的部署要求,着力做好新时代民生民政工作。
5月13——14日,第十四次全区民政会议在南宁召开。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民政工作在民生保障、社会服务、社会治理以及区划地名专项行政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关键词1
最底线的民生保障
兜底线、救急难、保民生。自治区民政厅承担艰巨而光荣的脱贫攻坚兜底保障重任,近年来,不断健全和完善城乡低保制度。2012年以来,全区共筹措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资金476.98亿元,累计实施临时救助近50万人次、医疗救助1000余万人次。到去年底,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590元和每人每年3812元,13万人和201万人分别被纳入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对象范围,其中纳入低保范围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有115万人,占农村低保对象总数的57.2%,充分发挥了农村低保制度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对于残疾人中的困难群体,我区还全面建立了生活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2016年以来,全区累计发放补贴资金10.53亿元,惠及22万困难残疾人和40万重度残疾人。
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成长牵挂着社会各界的心。我区通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帮助2.4万名留守儿童落实监护责任,为1.7万名留守儿童登记落户,基本改变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现象。孤儿基本生活保育标准得到进一步提升。
2012年以来,我区还通过销售福利彩票筹措公益金97.86亿元,为扶贫济困、助医、助学、助残等提供资金保障。
▲▲儿童福利机构里的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2
最基本的社会服务
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每个人生的重要节点,都能感受到民政部门的关心、关怀。
从“便民”二字出发,我区民政部门做好婚姻登记服务,全面停止了婚姻登记收费,清理规范婚姻登记有关证明事项13项。从“规范”二字着手,2012年以来提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47.76万人次,帮助3000余名受救助人员回归家庭,1000余名长期滞留受助人员落户流入地。
每个人都会变老,养老服务备受社会关注。为实现人人老有所养,晚年幸福可期,自治区民政厅“试水”创建省(区)级全域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先后投入10亿多元打造61个全区养老服务示范园区,一批福利院、乡镇敬老院、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获改造升级。截至2018年底,全区拥有养老床位从2012年底的12万张增长到18.1万张。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也在不断完善,城市、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72%和46%。养老服务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全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161家,评定星级养老院166家,养老院的环境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孤寡老人在福利机构里得到悉心照料。自治区民政厅供图
近年来,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等市率先规划建设8个养老产业集聚区,建设贺州生态健康产业示范区、梧州恒大养生谷等30多个养老产业园区,创建命名两批12个养生养老小镇,健康养老产业蓬勃发展。
为服务好“人生终点站”,2012年以来,我区累计投入资金2.98亿元用于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安排资金2335万元用于鼓励各地开展花坛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工作,免除群众基本殡葬服务费用7800万元,节地绿色生态安葬的理念深入人心。
关键词3
最基础的社会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不断创新社区治理方式,初步形成了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目前,全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96.6%和88.4%,扶绥等4个县和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忠良村等4个村分别被列入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和示范单位。
同时,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全面加强。2014年、2017年,我区圆满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直接选举比例达98.5%,村民参选率达90%以上。民政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村霸”问题专项整治取得实效。我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探索得到充分肯定。
为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发展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自治区民政部门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发展。2012年至2018年底,全区各级民政部门共登记社会组织25530个,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人员由1825人增长到4665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由13家增加到170家。
关键词4
区划地名专项行政管理
我区民政部门科学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靖西县改市、武鸣县改区、宜州市改区……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国务院(或民政部)批复的区划调整达9件,是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最多的省份之一;132项区划调整事项经自治区批复,有效推动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区还圆满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共普查11大类地名合计约54万多条,采集多媒体信息数量154万件,修测标绘地名图5200多幅,新设或更新地名标志3万余块,建成自治区、市、县三级标准地名信息数据库。
关键词5
救灾优抚安置
本次机构改革前,全区民政系统高效应对台风、洪涝、地震等各类自然灾害,2012年以来共协调派出57个救灾应急工作组赴灾区指导协助开展救灾工作,救助受灾群众1987.8万人次,累计筹措资金7.8亿元为全区1050多万户农村居民购买住房政策性保险,支持2.8万户因灾倒房群众完成住房恢复重建。
近年来,我区优抚保障水平持续得到提高,参战参试退役人员生活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得到健全完善,全区部分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逐年提高。积极弘扬烈士精神,大力推动双拥创建工作,妥善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和权益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民政工作在求实创新中发展,在攻坚克难中突破,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更是各级民政部门机构改革全部到位、在新起点上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一年。全区民政系统将全面履行管理职责,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发展,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作者丨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罗暘 通讯员 贾经纬
编辑丨黄俏华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