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召开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现场会。在电动自行车现场燃烧演示环节中,防火分隔与简易消防设施成为控制火势的关键。
一道防火墙
保护了整栋楼的安全
当天上午,电动自行车现场燃烧演示在南宁市江南区的一栋废弃楼房内进行。
演示共分三个区域,燃烧一区的电动自行车直接停放在楼梯间,无任何防火分隔,也没有设置消防设施;燃烧二区与楼梯间进行防火分隔、上方加装防火挑檐,不设置其他消防设施;燃烧三区与楼梯间设置防火分隔,且安装了简易喷淋和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
▲燃烧一区的现场情况(燃烧前)。
▲燃烧一区的现场情况(燃烧后)。
实验开始后,三个区域出现明显的差别。燃烧一区的电动自行车在燃烧过程释放有毒气体和烟尘颗粒,顺着楼梯以每秒3到5米的速度向上蔓延。
▲燃烧二区的现场情况(燃烧前)。
▲燃烧二区的现场情况(燃烧后)。
现场解说介绍,在楼梯这类有垂直坡度的空间内,比重小的高温热烟气快速上升并从上部风口排出,同时新鲜空气从建筑物的底部不断补充进入,热交换速度极快,进一步助长火势蔓延,这种现象被形象的称为“烟囱效应”,它就是群租房电动自行车火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燃烧二区外面的防火挑檐起到了阻挡烟气的进入外窗的作用。
燃烧二区火势进一步扩大,所有电动自行车被烧毁,产生大量有毒热烟气,但由于做了防火分隔,烟气未进入楼梯间而是直接排出室外,有利于楼内人员通过楼梯间正常疏散。
▲燃烧三区的现场情况(燃烧前)。
▲燃烧三区的现场情况(燃烧后)。
安装在燃烧三区的感烟探测器在火势扩散前已经报警,简易喷淋装置启动,三区内的火势迅速得到控制并逐渐变小。
接到警报后,距离现场最近的微型消防站派出快速反应消防车、巡逻车、消防摩托车赶来处置火势。数分钟后,大火扑灭,一区、二区的车辆被完全烧毁,三区除起火电动车及旁边的车辆损毁以外,其余车辆完好。
▲防火分隔墙。
电动自行车火灾致命因素有哪些?
中科大博士后告诉你该如何求生
为了能够更全面观察起火后建筑内部的变化情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验人员在楼内共布置了11处监控摄像点,进行数据采集。
数据显示,高温、烟气是电动自行车火灾的两大致命因素。
▲演示大楼庞的屏幕显示监测点内的情况。
在火场中,环境温度达到60℃以上,人就会有生命危险。数据显示一区、二区的火场温度最高达到1200度,一区楼梯逃生通道温度达到120度。其次,一氧化碳、硫化氢、环苯等高浓度有害气体,是轮胎、橡胶部件等高分子聚合物在缺氧条件下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人在一氧化碳浓度为800ppm的环境中吸入三到五口气,便失去逃生能力。
▲防火分隔。
起火车辆直接停放在楼梯间的一区,产生的高温有毒烟气迅速充满楼梯间,此时楼梯间不再是逃生通道,而是死亡禁区。在消防设施完整的三区内,温度最高不超过60度,对起火点以上的楼层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中科大技术人员在现场监控数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刘长城表示,在遭遇电动自行车火灾并且逃生通道已经充满浓烟时,首先要检查门窗有没有关好,堵住边缝,防止有毒气体流入屋内,并在窗口挥舞鲜艳的衣物吸引救援人员。
▲监控数据。
刘长城介绍,燃烧二区上方安装的防火挑檐,看似不起眼,但实际能起到使烟气与建筑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减少了烟气进入上方房间的作用。
作者丨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 通讯员 崔小龙 文/图
编辑丨刘冬妮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