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注视,在方寸之间的指掌中究观、比对,夜以继日的坚持,将隐藏在背后的真相一一揭开。从事比对工作17年,凭着超乎于常人的耐心和一双火眼金睛,陆川县公安局刑事技术室副主任覃剑锋破案件上千起,抓获两千余名犯罪嫌疑人,被同事们誉为“刑侦工匠”。
▲覃剑锋在比对痕迹。 自治区公安厅供图
不断摸索
“门外汉”自创“检漏”比对法
当警察一直是覃剑锋的理想。覃剑锋原本在玉林一家知名国企工作了8年,有着不错的收入,事业前景可期。1997年,他得到了成为人民警察的机会。在理想和稳定之间,他没怎么纠结,毅然决然选择了穿警服。
2002年,覃剑锋调到陆川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技术室,负责十指掌纹收集整理工作。从前线到幕后,突如其来的转型,让覃剑锋重新开始学习,“那时候我对痕迹检验比对一窍不通,是个十足门外汉。”
为尽快提高业务水平,覃剑锋把办公室当成了第二个家,花费大量时间熟悉案情、翻阅资料、观探细节。遇到难题无法破解,他就自费跑到自治区公安厅、广西警察学院和湛江警官学校等地拜师学习。通过反反复复的观察、比对、论证,他逐渐摸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比对工作法,即“检漏”比对法。
反复比对
从海量痕迹中发现共同特征
2013年6月26日,有群众报警称自家摩托车丢失。警方当日便抓获嫌疑人黄某。在审讯过程中,黄某显得十分配合,很快承认盗窃事实。
当天,覃剑锋打开警综平台浏览到黄某的案件时,感觉有些不对劲。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他判断:“嫌疑人应该还有事。”
覃剑锋立即比对痕迹,发现2013年2月陆川清湖镇发生过一起涉案金额超10万元的重大盗窃案件,其现场留下的痕迹与黄某一致。该案告破,在当地引起很大的反响。
比对是刑侦工作中的一大基础,要做好比对并不简单。比如说,每人的指纹大约有万余个细微特征,把这些特征组合起来,就是个天文数字。而比对人员就要从中发现线索。
“每一个细小的特征点都需要反复对照多遍,拿着放大镜不断比对。”在覃剑锋看来,痕迹检验比对,是一项复杂繁琐、枯燥费神的工作。工作没有窍门,考验的就是耐心和细心,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
在同事眼中,覃剑锋在工作的时候就像一尊雕塑,不受外界的打扰,经常忘记吃饭、喝水。“有时一干一个通宵,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
2017年10月,玉林警方抓住一名入室盗窃的男子黄某某。该案涉案金额比较小,很容易让人忽略。但覃剑锋看到案件信息后提出:“黄某某来自外地。考虑到犯罪成本等,他不可能只为这一点钱就只身来异地冒险。”
根据黄某某的痕迹,覃剑锋坐在电脑前开始了比对。1小时、3小时……比对中,覃剑锋发现黄某某牵涉的案件越来越多。这一轮比对,他整整花了一天一夜,最后统计出来涉案金额超过100万元。
成绩斐然
国内最优秀痕迹比对人员之一
一位老刑侦曾说:“覃剑锋的勤奋是常人没法比的。我从警36年,至今没有发现有哪位民警的加班时间超过他。”
多年来,覃剑锋养成了一个习惯:吃过晚饭后,他会先去附近的学校散步,然后自然而然来到工作室加班。
由于长期伏案作业,覃剑锋的颈椎、腰椎、视网膜都出现了问题。不少同事注意到,覃剑锋在走路时会不自觉地弯腰,口袋里还装着各种药物,但同事问及他的身体情况,他总是说“没多大事”。
有一次,覃剑锋腰椎间盘突出发作,疼痛难忍,几乎无法直立行走。此时,上级发来文件要求协助北流市公安局深挖比对嫌疑人何某的痕迹。覃剑锋强忍疼痛,咬牙坚持工作12个小时,比对出何某在北流市和陆川县珊罗镇、平乐镇等多地入室盗窃案件18起。
近三年来,覃剑锋比中的案件,占玉林市利用该类痕迹破获案件的70%以上。玉林市公安局主管刑侦工作的副局长谢军曾当众说过:“如果全市10多名痕迹比对员,有一半人达到覃剑锋的贡献率,那么,玉林市刑侦技术至少提前三年进入全国一流水平。”
由于表现突出,覃剑锋是公安部评定的全国63名优秀痕迹比对人员之一,曾获评“全区模范人民警察”、荣立个人一等功,获得的各种荣誉表彰更是不胜枚举。玉林市公安局和陆川县人民政府特别为其设立“覃剑锋工作室”。
但覃剑锋对此都很淡然:“我选择了当一名人民警察,就是选择了奉献与牺牲。选择了刑侦工作,就是选择了光荣与梦想。选择了痕迹检验比对,就选择了责任与担当。一个人的价值,总是在奉献中体现的。我既然吃着这碗饭,就要做些事,对得住这碗饭。”
作者丨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吕海锋
编辑丨林飞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