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健康,是中国健康的基础,而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对于中国健康中国是基础性环节。”在7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国家卫生健康委、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地方、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扎实推进近视防控、持续强化学校体育、不断深化健康教育等措施,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中小学健康促进工作成效明显,为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行动起来,维护和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
王登峰指出,《意见》的核心就是要做到四个明确:
一是要明确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四位一体”的目标,即让广大青少年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二是明确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健康知识、基本的运动技能和专项的运动技能,必须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组织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
三是明确了“1+1”每天两小时的时间要求,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要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离开学校之后也要参加一小时室外活动。
四是要明确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路径,即做到“教会、勤练、常赛”。
王登峰强调,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需要在思想观念上“移风易俗”,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性作用。要在改善办学条件上“改天换地”,切实加强体育师资、场地、设施配备等。要在凝聚力量上“众志成城”,不断完善新时代学校体育评价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推进学校体育的广泛开展。
据了解,接下来有关部门将完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政策制度,强化学校体育改革,深化健康教育,落实减负措施,推进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持续抓好近视防控,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
上海体育学院校长陈佩杰介绍,该校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的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上学日的身体活动水平明显高于周末和节假日的水平暑假期间,肥胖、近视等问题突出。那么,在暑期如何让孩子走出家门,多参加户外运动,促进健康?陈佩杰建议社区应加强体育建设,家长也要转变孩子的成长成才观念,认识到久坐对孩子健康的危害。
此外,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吕帆教授指出,家长需要在暑假让孩子少读书、多户外活动,培养孩子正确的阅读书写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有效监控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强度,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
编辑丨陈秋实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