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老人,他20多年前从单位下岗,收入微薄,却给700多名贫困学生筹资300多万元助学金;为了争取到爱心企业和相关部门对助学的支持,他自费深入贫困山区,进村入户家访,收集核实贫困学生情况。他就是助学公益志愿者、草根助学达人老丁,孩子们口中的“丁伯”。
通过早报与公益结缘,助学“化缘”却遭质疑
老丁是广西某单位的下岗职工,今年66岁。他与公益助学结缘,还与南国早报有些关系。2008年,老丁在南国早报“爱心驿站”栏目上看到,上林县一所学校里,有不少学生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希望得到爱心人士帮助。“这么多孩子为学杂费发愁,咋办?”他第二天就联系负责该栏目的记者,要到学校的具体地址后,自费乘车来到了上林县覃排乡。实地探访后,一些学生家庭的困境让他心情沉重。“有一名女孩是孤儿,由奶奶抚养,房子是土坯的,吃的只是玉米糊。”返回南宁后,老丁便从自己的积蓄里,拿出一部分来资助了几名贫困学生。
▲老丁在家访的途中。此后,老丁不断通过媒体、学校等渠道搜集贫困学生的求助信息,希望能帮助到更多学生。但他很快意识到,凭自己微薄的收入,即便把积蓄全部拿出来,最多也只能帮助十几名学生,“必须发动更多的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来参与”。
老丁注意到,一些企业和单位有开展公益资助的想法,便带着自己收集的贫困生信息主动上门联系,没想到却碰了钉子。“怎么知道你提供给我们的学生,真的是贫困生?”“化缘”并不顺利,老丁发现,很多企业和单位最关心的是,资助的钱是否真的给到了最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有可能拿到资助款。
自费家访贫困生 打消资助方疑虑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打消资助方的疑虑,老丁自费买来一台数码相机,打算逐户走访困难学生家庭并拍照记录,再把相关图片文字资料整理给有意资助的企业和单位。他先把通过媒体、学校等各种渠道搜集到的贫困生信息进行初步整理筛选,确定家访线路和具体对象后,便下乡家访。一台相机,一个装着换洗衣服和备用药物的背包,还有一根便于行走山路的拐杖,就是老丁下乡家访的全部装备。
贫困学生大多家住大石山区深处,交通不便。2013年,老丁前往融安县雅瑶乡的一个偏远村落。他先从南宁乘火车到柳州,再转乘汽车到雅瑶乡,又换乘摩托车进村,最后一段山路连摩托车也无法通行,只能又步行了几个小时才找到学生的家。一天时间只能家访一名学生,对老丁来说,是常有的事。
每到一户贫困学生家里,老丁都会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包括家长工作和收入情况、经济负担、学生学习成绩等。再拍下能够体现学生家庭困难的照片,临走前还要与学生和家长合影,作为家访的证明。在老丁制作的家访情况表上,每一名学生的家庭和学习情况都被详细记录。孤儿、单亲、父母残疾等特殊情况,还特地用红笔标注出来。有了图文并茂、详细有力的材料,再与爱心企业、单位沟通就顺畅了许多。陆续有广西福利彩票发行中心等单位和爱心企业、公益基金与他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拿出部分资助名额帮助他走访过的学生。
自定家访助学纪律 足迹遍布偏远村寨
家里来了客人,一些热情的学生家长总想把老丁留下来吃餐饭,或是想给他送一些土特产。为此,老丁定下了几条规矩。比如不得在学生家吃饭,实在无法推脱或在偏远山区,要交足饭钱。有时候刚进学生家里,家长就杀鸡做饭,怎么拦都拦不住,他便在饭后留下200元。“这些家庭的经济本来就很困难,这样招待吃饭,我实在是过意不去。”老丁说。
▲老丁在家访的途中。对于经自己联系获得的助学金,老丁也有使用原则。“我不经手资助款,只是在家访后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交给资助方,由他们决定是否资助,资助款直接打到学生个人账户上。”
十多年来,老丁自费家访助学的足迹遍及南宁、桂林、柳州、百色、河池等地的数十个偏远乡村。据不完全统计,他家访的路程,光是其中的步行距离就已有上千公里。通过他家访并联系获得资助的学生超过700人,资助金总额超过300万元。同时,他自己也投入了5万多元积蓄用于助学。
公益种子生根发芽,助学之路越走越宽
让老丁感到欣慰的是,许多通过他联系获得资助的学生,已经顺利完成学业并走出大山,有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有的逢年过节,或寒暑假回家前路过南宁,还会来看望他。还有一些学生,在爱心资助下顺利完成学业,也加入了做公益的行列。有的学生在大学就加入了公益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到山区支教,还有一名学生毕业后自己成立了一个公益组织。“我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但如果能通过影响几十个人,再带动几百个人,那么就会帮助到更多的人。”老丁说,这几年来,他发现身边做公益的企业和人越来越多。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实施精准扶贫,也让老丁感觉到贫困学生的数量在减少,程度在降低。他说,过去到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走访,整个班几乎大半是贫困生,这几年已经少了许多。“这名学生原来全家住在偏远山区的茅草房里,土地贫瘠,现在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已经搬到县城附近扶贫新村的楼房里并脱贫了。”老丁指着一张照片告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他说,现在国家在扶贫、助学方面也出了很多好政策。比如前不久,民政部门就针对孤儿出台了一项助学政策,符合条件的孤儿每年可获1万元助学金,这样大部分孤儿的学费和生活费就都有了着落。不过他也发现,许多困难群体由于信息闭塞,对很多惠民政策都不了解。因此,他准备在继续开展助学的同时,也注意把好的惠民政策信息传递下去,让更多人受益。
编辑丨褚瑞懿 实习生 李昱君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