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从忧到优!兴业县1273个贫困户易地搬迁后,日子越过越红火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大胆回乡创业。”2018年3月,韦兰和丈夫回到老家兴业县,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租起门面办起一家小型服饰加工厂,带领30多名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兴业县1273个贫困户、5617人实现异地搬迁后,生活正在发生改变,韦兰一家就是一个缩影。

▲老乡家园周边配套有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设施。

从忧居到优居

韦兰是贵州省兴义市人,2008年认识了来自兴业县小平山镇金华村的李惠玉。两人结婚后,20岁出头的韦兰跟着李惠玉来到兴业县。

“一间3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一大家子人在里面挤着。雨天的时候,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韦兰第一次到李惠玉家,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老人和丈夫的兄弟吃住都在那间房子里,根本没有我们住的地方”。

为了生存,韦兰和丈夫离开金华村,到玉林市打工。数年时间过去,家里从最初的两个人,到如今五口之家。

“一开始,我们两个人收入不稳定,支出却一年年在增加,生活压力非常大。”韦兰说。

在玉林,韦兰在一家私人幼儿园做教师,每个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丈夫李惠玉做木工,收入不稳定。“碰上装修淡季没有活干的时候,我们就发愁,经常整夜失眠。”

除了孩子要抚养,家里的老人也要赡养。“前几年,老人重病住院花了十多万元,爱人和几个兄弟东拼西借才凑够。”那段时间,韦兰对生活感到迷茫,“上有老,下有小,压力非常大,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和推进,韦兰一家被列为村里的贫困户。

2016年11月,韦兰一家的生活发生了转机。“县里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登记在册的贫困户可自愿申请。我们很幸运,分得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2017年底,韦兰拿到新房的钥匙。

从兴业县城中心往西走,不到5分钟的车程,就到了兴业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老乡家园。

近日,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探访老乡家园小区,在穿过一条宽敞平整的柏油路后,映入眼帘的是数十栋大气崭新的楼房,里面不仅植被茂密,体育健身设施也一应俱全。

住上了三室一厅的新楼房,只出了1.2万余元,韦兰做梦都没想到,“以前在玉林一个月的房租都要五六百元,这相当于用两年的房租换来一套新房”。

▲韦兰和女工在车间加工服饰。办起了服饰加工厂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为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兴业县在老乡家园小区周边建设幼儿园、中小学、中医院、社区医院、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

“出门左转就是学校,右转到医院。农贸市场正在建设,以后买菜会方便很多。”韦兰告诉记者,从村民变成市民,生活越来越方便了,“医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如果家里老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的,医生还能上门看病”。

此外,政府专门开通扶贫公交专线,投入纯电动新能源环保公交车,途经老乡家园、火车站、山心镇、葵阳镇等多个站点,搬迁群众可通过指纹打卡免费乘坐。

2018年9月,小区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开始正常招生,搬迁群众子女全部实现就近入学。韦兰的两个女儿进入配套建设的城西小学读书,小儿子则进入了城西幼儿园就读。

安居才能乐业。解决了孩子读书问题,韦兰肩上的担子轻松了许多,终于有精力腾出双手开始创业。今年年初,在扶贫易地安置中心工作人员的帮扶下,韦兰租了小区一楼的铺面,开了一家服饰加工厂,并聘请小区的30多名老乡到车间当女工。

近日,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在加工厂车间看到,里面整齐摆放着四排缝纫机,20多名女工坐在机器前缝制休闲裤。韦兰的服饰厂主要生产休闲裤,产品除了在本地热销,还远销广东,订单源源不断。

韦兰告诉记者,车间的工作时间比较自由,收入按件来算,女工每个月收入在1500~3000元之间,“下一步我想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帮助更多老乡解决就业问题”。

搬迁群众在家门口找到工作

兴业县还在老乡家园小区南门右侧设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服务中心(简称就业服务中心),以便更好地为搬迁群众服务。

“你好,想问有没有合适我的工作?”“大叔,你看这份保安工作合不合适?”……自从就业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前来咨询的群众络绎不绝。

该中心与多家大型知名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引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进驻老乡家园,同时提供保洁、治安等公益性岗位,还多次举办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2018年以来,该县共举办招聘会9场,1200人达成就业意愿,1710人实现就业,其中县内就业549人。

为鼓励贫困群众创业,兴业县在安置小区附近建设“创业城”,113家老乡家园商铺免收搬迁群众半年租金,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依托“淘农村”等电商平台,拓宽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目前,已培育电商企业83家,发展网店416家,带动269名搬迁群众在电商产业链中增收。

考虑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闲不住,兴业县还在安置小区附近安排400亩农田建设老乡田园,让搬迁群众“耕有其田”,种一些蔬菜自家食用,或者卖菜补贴家用。

如今,经过兴业县的不断努力,搬迁至老乡家园小区的1273贫困户、5617人的生活正在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家人搬到县城后,三个小孩都就近上了学,我的爱人在附近一家工厂打工,我自己也跟表哥学做手撕鸡卖,一天能赚60~80元。一家人的户口也迁到了城西小区。”来自兴业县龙安镇马鹏村的贫困户钟业海高兴地说,从农民变成市民,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生活的大转变。

黎芳是来自兴业县小平山镇的贫困户,家里有六口人,一家也搬到了兴业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以前老家的房子只有40多平方米,现在新房子有106平方米左右,和以前比好了太多”。

黎芳告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2011年,自己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因为生活所迫,孩子刚断奶,黎芳就跟着丈夫赴广东打工。“现在情况好了,我在小区门口找到了工作,有工资拿,还能就近照顾老人和孩子,非常不错。”

对于整个广西的扶贫工作来说,兴业县易地扶贫搬迁小区是一个缩影。

广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用地100%得到保障

据自然资源厅公布资料显示,2016至2018年,广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计划用地约3500公顷。2018年,广西自然资源部门全年单列54个贫困县用地指标1867公顷,确保广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用地100%得到保障。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逐年压减的情况下,仍保持单列贫困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逐年稳步增长,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

编辑丨褚瑞懿  实习生 陈瑞霞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