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是广西第一盏电灯亮起的城市,至今有电历史已达110年。走在北海老城区街头,依然可以看见四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形状各异的“古董”电线杆。尽管已经“退休”,但它们是北海电网发展变迁的标志,也见证了南方电网广西北海电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今年91岁高龄的南方电网广西北海供电局退休老干部郑瑞辉,从18岁起进入北海电力公司工作。几十年来,郑瑞辉在电力行业里待过多个岗位,感情最深的,还是遍布在北海老城区街头每一根形状各异的老电线杆。
▲北海供电局线路运维人员,正在对中山路上尚在使用的历史文物电杆及其供电线路进行巡视维护。阳文志/摄
在郑瑞辉记忆里,电杆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几经更迭。上世纪四十年代,由于资源匮乏,为节省原材料,电线杆由四方形变成了三角形,杆管大部分采用木质结构或水泥结构。随着北海电力发展,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了方便电力工人上下检修,北海当地电力公司专程按照法国的图纸,生产出了通花电线杆。
“当电力工人上杆检修时,只需要踩着电线杆中间留出来的空间便可以自由上下。”郑瑞辉娓娓道来。那时,从村里进城的毛驴车、骡马车越来越多,由于水泥电杆相对稳固,“车把式”最喜欢把驴、骡、马“齐刷刷”地拴在电线杆上。
解放初期,尽管依靠着木质、水泥电杆搭建起了供电“通道”,北海电力发展渐渐有了起色,但由于木质、水泥结构的电杆存在“先天不足”,越来越不能满足电网发展要求。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电网建设发展,电杆作为电网“骨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达到节约材料、增强耐用性以及确保高压输电安全性的目的,中空外圆的环形水泥电杆得到更普遍的运用,代替了解放前人工制造的方形、三角形等电杆。
1974年,广西首次使用预应力水泥杆建设的输电线路——西津至合浦110千伏输电线路正式建成。由于预应力水泥杆具有强度大、抗裂性能好、节约材料、造价低等突出特点,从最初使用在35千伏以下线路上,到70年代大面积推广使用在220千伏和110千伏输电线路上。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北海经济快速发展,北海电网也不断焕发活力,愈加“枝繁叶茂”,特别是随着电网建设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当时,受当地地质条件限制,出于安全运行的考虑,支撑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等高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预应力水泥杆渐渐被铁塔、钢管塔代替,“电杆家族”又多了新成员。
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袭击过后,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更加注重电网防灾抗灾能力的提升,持续开展对北海电网的防风加固改造,将原来普通电杆换成了高强度的混凝土电杆或角钢塔,并对电杆进行基础再加固和安装防风拉线。同时对强度不够、出现裂缝、无法打拉线的旧电杆,更换为直径更大、强度更高的螺纹钢电杆,还在部分线路合理增添加强型杆塔,为电杆穿上了“防风衣”、“抗寒铠甲”,进一步提高电网防灾抗灾水平,全力保障电网安全可靠稳定运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用电需求。
70年白驹过隙,北海电网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北海人民也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迈进。每当夜幕降临,万家亮起的灯火,不仅是光明和温暖,更是电网人砥砺奋进的坚实步履和“南网情深”的真挚付出。
编辑丨刘冬妮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