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刊登了贵港市港北区入选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建立“三级联动”治理体系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广西贵港市港北区:“五个一线”干部培养选拔机制的探索实践》文章,推介了贵港市港北区乡村治理工作和干部工作好经验好做法。
全文如下:
▲网络截图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建立“三级联动”治理体系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原文内容如下: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近年来,贵港市港北区主动顺应新时代农村社会治理的新任务新要求,坚持党建引领,针对新时期农村基层公共事务增多、村民利益诉求难平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较难形成共识合力等较为突出问题,在乡村探索建立“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联动治理体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宣传、凝聚和服务群众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背景】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如何把党组织的引导作用发挥起来,把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发挥起来,使广大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治理和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成为抓农村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任务。2016年以来,港北区委针对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从全区农村社会发展形势出发,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港城街道樟村开始探索创新“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联动治理体系,即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在乡村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在屯级推行“一组两会”协商自治制度,在村民小组的农户中实施“党员中心户”制度,逐步形成以樟村为代表的村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村民广泛参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格局。
▲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嘉宾到樟村现场观摩“三级联动”。
【做法】
“三级联动”治理体系是坚持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带动农村社会组织、农民参与到农村公共事务的治理上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纵向联动上,健全村党支部领导——屯党小组引领——党员中心户带动的纵向管理机制。同时,在农户诉求反馈上形成“普通农户—党员中心户—党小组—村党支部”的民情反馈和问题解决渠道,推动治理方式由“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转变。横向联动上,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机联结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合作社、村民小组、乡贤组织、党员中心户等力量推进基层协同治理,促进多元主体平等参与、良性互动。
一、坚持村党支部领导核心,村级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使重大事务的决策和结果公开透明。村级各类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由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进行民主决策,并及时进行党务和村务公开。全村的重大事务,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体党员和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决策,执行情况公开透明,村民对村“两委”准备要干什么、干了什么都一清二楚,有效发挥了村党支部的主心骨作用,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推动村党组织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坚持党小组的引领,屯级推行“一组两会”协商自治制度,充分发扬农村基层民主。在村民小组设立党小组,推行“一组两会”协商自治制度,屯级事务决策由党小组牵头提议、户主会协商决议、理事会执行落实。各村民小组(屯)党小组通过座谈、上门、意见箱等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征集群众的意见和诉求,确定本村屯一个时期工作重点,向户主会提交议题,组织指导户主(代)会、理事会开展公共管理服务,并把执行结果向党员群众公示公开,接受党员群众监督评议。通过推行“一组两会”制度,进一步把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由村委一级延伸到了村屯一级,拓宽村民议事平台,有效调动了党员、村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屯级事务治理化难为易。
三、坚持党员带头示范,村民小组农户中建立“党员中心户”制度,构建微治理服务网格。党员中心户制度是确定“党员中心户”,在村党支部领导、屯党小组引领下,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设置党员中心户,党员中心户负责联系相邻的普通党员、乡贤、致富能人和农户,并引导普通党员联系相邻农户,建立起“党员中心户+党员+农户”的微治理服务网格,切实发挥党员骨干作用带领农户积极参与村屯事业发展中,搭建党组织与农户的“连心桥”。一是科学设“户”。按照“利于村居科学发展、利于阵地活动延伸、利于党员作用辐射、利于服务党员群众”的原则,以村民小组为区域,通过党员自荐和群众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选出若干党性观念强、致富带富能力强、积极主动、乐于奉献的党员家庭作为“党员中心户”。每个村民小组设置1-3个党员中心户,每个中心户联系3-5名党员以及2-3名乡贤、致富能人,每名党员联系8-15户相邻的农户、群众,并实行一年一选、挂牌上岗,由乡镇党委统一制作“共产党员中心户”户牌并悬挂农户家门口,通过亮身份、亮承诺,增强尽职履责的光荣感。二是放心用“户”。充分发挥党员中心户“在家做党建”的优势,致力发挥小阵地的大作用,定期召集党员议村情、督村务,组织开展政策学习、扶贫帮困、治安巡防、矛盾排查、纠纷调解等工作,切实发挥“党员中心户”政策宣传员、民事调解员、致富引导员、事务代办员、环境治理员和网格管理员等作用,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新渠道,架起基层党员直接服务群众连心桥。三是严格管“户”。健全“党员中心户”学习培训机制,通过集中办班、专家现场辅导等形式,加强党员中心户政治理论、产业知识、使用技术等教育培训,帮助党员中心户快速融入角色、迅速开展工作。严格按照党员星级化管理办法,建立党员中心户评定制度,实行半年初评、年终评定,结合群众意见,科学评价“党员中心户”的日常工作表现,工作成绩显著的由镇党委表彰为优秀“党员中心户”,考核合格的继续留用,并列入村干部后备人选进行培养,不合格或末位的予以摘牌重选。
【成效】
实施“村党支部—屯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联动村级治理模式以来,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村民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
去年以来,通过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三级联动”治理体系,打破了单一化治理困境,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区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先进示范村,如,港城街道龙井村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大圩镇新建村石坑屯荣获广西“绿色村屯”、贵港市“十大最美乡村”称号;根竹镇新民村荣获“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称号等等。
一、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健全。
从村党支部到屯级党小组再到党员中心户,进一步把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由村委一级延伸到了村屯一级,强化了党支部密切联系群众、直接服务群众的功能,使党委的导向、政府的要求与群众的意愿在同一个平台上彼此互动,为群众反映社情热点、参政议政提供了制度化、常态化的渠道,党委、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更加顺畅,信息传达更为全面,互动交流更为有效,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成为社会稳定的力量。
如,为了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活动阵地建设,港北区委决定对全区村级活动场所进行规范建设,但港城街道樟村在综合服务中心和文体活动广场建设用地的产权是归第四村民小组的集体所有,遭到第四村民小组部分村民的反对。樟村充分发挥“一组两会”的作用,发动第四党小组区域内的“党员中心户”,挨家挨户上门做农户的思想工作,并召开第四村民小组的户主会共同讨论,形成建设使用共识。至此,樟村综合服务中心和文体活动广场顺利建成,如今,该广场已成为村民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樟村综合服务中心大楼。
二、农村基层联系服务更加高效。
推行“党员中心户”机制,让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乡贤、致富能人、群众等积极参与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尤其是纠纷调解、文化传承、村务公开、惠民政策落实等,逐步在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组建了一支中坚“调和”力量,搭建了村“两委”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实现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群策群议、一体运作。
例如,港城街道龙井村壮族民俗文化浓厚,有“三月三”“五月五”等传统节日和哭嫁歌、山歌对唱、古建筑等特色民族文化。为弘扬民族文化,龙井村开办民俗文化“博物馆”,成立民族文化传承党小组,村“两委”干部与党小组成员、“党员中心户”合力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利用广播、标语、演家乡戏、山歌对唱等形式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形成了社会稳定、安居乐业、经济逐步发展、文明和谐的新风尚。龙井村先后荣获“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三、农村基层基础保障更加有力。
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协调各方的作用,构建“党支部领导—党小组引领—党员中心户带动”的联动格局,以农村发展、村民致富、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乡贤会、村民合作社等社会组织力量,参与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协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全力助推家乡建设,使得农村基础保障体系更加有力。港北区庆丰镇罗碑村之前基础设施简陋,道路坑坑洼洼,村民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为了提升乡村风貌水平,罗碑村建立“村两委+乡贤会”模式,积极发动村里的乡贤参与支持乡村事业。该村近百名乡贤“反哺”家乡,几年来共捐款40万元,带动本村群众集资100多万元,实施天眼、修路、人饮、水利、篮球场等一事一议项目23个。2018年,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1.2万元,同比增长19%。如今该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化,村民建起新房,泥路变水泥路,篮球场、舞台、文化室等设施应有尽有。
▲樟村绿宝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食用菌扶贫生产车间一角。
四、农村基层帮扶脱贫更富成效。
“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联动治理体系,健全完善了党组织领导下的现代乡村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村民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圩镇新建村采取村“村党支部+乡贤+农户”形式,在石坑屯筹资建设樱花谷生态农庄项目,种植2600余棵樱花树,发展旅游休闲农业,打造成石坑田园综合体,春节期间吸引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带动了村中产业发展、村民增收。此外,还成立了项目基金会,用于村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扶持困难家庭、扶智教育等,每年春节,村两委干部都会组织返乡的党员、乡贤们、优秀年轻人等聚到一起,共同谋划家乡的规划建设。
【启示】
通过实施“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联动乡村治理新模式,我们在以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方面,有以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形成上下互动的治理方式。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有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通过推行“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联动治理体系,党的方针政策能及时向农户宣传,农户的诉求能及时通过党员中心户向党小组、村党支部反映,进而形成“普通农户—党员中心户—党小组—村党支部”的民情反馈和问题解决渠道,推动治理方式由“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转变。
二是发扬基层民主,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思想价值观念等发生转变,民主法治意识逐渐增强,各种利益诉求不断出现,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等产生的矛盾纠纷难调解,村民对党组织和党员为民办实事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参与和监督村级事务管理的愿望日趋强烈。找准村民利益的最佳契合点,通过“一组两会”协商自治制度,可以让村民更好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公共事务管理等重要事项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三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破解农村基层治理难题。
农村党员既是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是农村基层工作的有力推动者。通过建立“党员中心户”机制,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引导农村党员亮身份、解民困、排民忧、助民兴。通过发挥党员中心户联系农户、向农户宣传政策、实地调解村民的矛盾纠纷等作用,可以有效破解农村基层治理难题,实现“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村”的目标。
四是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助力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需要通过农业产业发展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的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村民单打独斗较难实现产业振兴。通过创新三级联动治理体系,把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发挥起来,可以充分调动广大村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成效,促进乡村振兴。
▲网络截图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五个一线”干部培养选拔机制的探索实践》原文内容如下: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立足新时代新目标新要求,聚焦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一系列系统配套、务实管用的新思路、硬举措,释放了鼓励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强烈信号,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奋勇争先、担当作为。为贯彻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的部署要求,港北区突出实干实践实效,坚持严管和厚爱、激励和约束并重,建立了在脱贫攻坚、征地拆迁、维护稳定、招商引资和城市管理等急难险重“五个一线”发现培养考察和使用干部新机制,有效激发了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内生动力。
港北区“五个一线”发现培养考察和使用干部新机制,注重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主阵地、大课堂,对“五个一线”干部进行分类选派、分类培养。坚持把“考事”与“考人”相结合,建立近距离全方位常态化考核干部机制,推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全方位日常考核管理等考核方式,切实考准考实一线干部表现情况。同时,注重对一线干部的关心关爱,强化考用结合,加大一线选拔力度,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营造了勇于负责担当、争相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干部队伍建设要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树立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去年以来,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系列文件,为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行为准则和机制保障,对于着力解决动力不足“不想为”、能力不足“不会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贵港市中心城区,征地拆迁、项目建设、城市管理等工作任务多、责任重,而干部编制少、人员少,如何充分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激励广大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是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课题。港北区立足于实干实践实效,建立了在脱贫攻坚、征地拆迁、维护稳定、招商引资和城市管理等急难险重“五个一线”发现培养考察和使用干部新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做法】
港北区“五个一线”干部培养选拔机制,从精准选派、培养锻炼、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关心关爱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有效地激励干部在脱贫攻坚、维护稳定、营商招商等一线拼搏实干、建功立业。主要做法是:
一、把“五个一线”作为干部工作的主战场,精准选派干部。
港北区结合中心工作需要,把干部放到脱贫攻坚、维护稳定、营商招商、征地拆迁、城市管理等“五个一线”矛盾多、任务重、困难大的关键岗位,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考验、成长成才、大有可为。一是聚焦脱贫攻坚一线,选派“头雁型”骨干。坚持以增强整体质量为着力点,打破以往干部报名、单位推荐、组织审核的“海推”模式,对工作分队长、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选派实行组织“点将”,着重考虑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本领,综合考虑经历、专业、语言等因素,直接从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工作基础好的乡镇挂职锻炼干部和往届优秀的工作队员中遴选。在2018年新一轮第一书记、工作队员选派中,实现30名工作分队长、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全部从副科级以上干部选派;选派林业、畜牧、水产等专业技术干部到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或特色产业发展条件较好的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助推脱贫发展。港北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4.46%降至2018年的1.47%,32个村实现整村摘帽;2018年10月提前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年度村级集体发展指标任务,全部消灭“空壳村”。
二是聚焦维护稳定一线,选派“老黄牛型”干部。
近五年来,共选派了43名脚踏实地干事、熟悉基层实际、善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到乡镇(街道)、区信访局挂任,每次任期1-2年,有效提高了干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三是聚焦营商招商一线,选派“专家型”干部。
发挥招商引资主阵地的作用,从机关部门、乡镇(街道)中选拔一批熟悉产业政策、掌握经济形势、具有一定外语基础的优秀干部,分派到广州、深圳、杭州、海南等地进行驻点招商,通过敲门招商、亲情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形式,引进了一批重大项目,新能源电动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实现“从无到有”。同时,成立党员先锋模范服务队,每半个月主动上门为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为企业解决用地、用工、融资和销售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是聚焦征地拆迁一线,选派“狮子型”干部。
结合中心城区征地拆迁项目多、任务重的特点,根据项目建设需要,近五年来先后选派了100多名敢于担当作为、攻坚克难的干部到项目一线磨炼,探索出台港北区征地拆迁工作人员管理办法,明确了征拆一线干部能力培养、日常管理、绩效考评等内容,切实提升了干部应对急难险重问题的能力,推动了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开工、竣工。五是聚焦城市管理一线,选派“啄木鸟型”干部。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六城联创”等工作,选派俯身实干、勇于创新的干部到区市政管理局、建设局、食品药品监督局等单位挂职锻炼,推动城市面貌、市民素质、社会管理、社会文明全面提升。选派20余名街道干部到社区网格中,到社会管理的第一线受理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密切干群关系,有力推动贵港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港北区维护稳定一线干部深入群众化解矛盾。
二、把“五个一线”作为干部培育的大课堂,精准培养干部。
港北区注重强政治训练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积极实践探索,增强教育实效。
一是强化政治训练。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位,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干部必修内容,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建立了“党建焦点书记抓”“党员活动固定日”等平台,开展了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十百千万”系列活动,树牢全区党员领导干部“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领导干部特别是乡镇部门“一把手”为重点,每年制定科级领导班子和党政“一把手”政治能力训练计划,先后组织乡镇部门“一把手”到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等党性教育基地接受党性锻炼,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凝聚干事创业的力量。近三年来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20期,培训中青年干部、后备干部等各级干部500多人次。
二是增强培训实效。针对年轻干部基层经验少、经历单一、处理问题经验不足等问题,由基层经验丰富的同志作为项目组长和成长导师,帮带年轻干部,提升他们的工作本领。如,在推进征地拆、招商引资工作中,对各项目组的年轻干部,统一安排1-2名的科级领导或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担任“导师”,带领年轻干部在项目建设、政策处理、矛盾纠纷调处中,通过现场参与和言传身教帮助年轻干部快速成长,也有效激发“二线”老同志工作动能。同时,聚焦“五个一线”必备知识,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招商引资、城市规划、社会管理等重点内容,分类别、分层次开展专题培训,切实提升他们一线工作的能力素质。
三是锤炼务实作风。注重在“五个一线”锤炼干部从严从实的作风,制定科学推进工作落实机制,通过挂图作战、分兵作战、倒逼推进,夯实一线干部的责任,特别是强化处级领导和“一把手”的工作责任。如,针对作为港北区征地拆迁项目多、任务重的实际,推行项目片区征地工作法,区委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工作组组长,每一位处级领导都挂点联系项目,年度绩效考评与项目推进情况挂钩,进一步压实领导责任,集中力量突破攻坚,推动了一批重大项目顺利竣工。同时,结合开展“讲政治、守纪律、懂规矩”等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广大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四个意识”、筑牢“四个自信”,提高实践发展本领。
▲港北区举办征地拆迁一线干部业务培训会。
三、把“五个一线”作为干部成长的大熔炉,精准管理干部。
坚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考察一线干部,建立近距离全方位常态化考核干部机制,把干部管理抓在平常、融入日常。
一是推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建立部委会成员全员考核机制,由区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带队,与纪检、人社等部门组成考核组深入“五个一线”,通过听取汇报、民主评议、个别谈话、查阅资料、现场察看、随机走访等形式,重点考核干部在困难问题中的担当意识、在复杂矛盾中的驾驭能力、在为民办事中的宗旨意识、在利益冲突中的思想境界、在资金使用中的规范廉洁等“五个方面”表现情况,跟踪记录一线干部的平时表现和工作情况。
二是实施全方位日常考核管理。对“五个一线”干部实施全方位日常考核,采取现场实地查看、满意度测评、一对一谈话等方式,重点考核干部推进“五个一线”工作表现,并根据挂职干部、第一书记等不同对象制定不同的管理考核办法,强化综合研判,进一步考准考实干部担当作为情况。对选派的干部实行“三方动态管理”,由组织部门、派出单位、接收部门共同管理,组织部门定期进行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接收单位安排“导师”结对帮带,派出单位支持配合管理,对选派的干部进行实时、动态和规范管理。
三是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对一线干部实行动态管理,综合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等次评定、奖惩兑现、评先评优、调整使用的重要依据。对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经组织进一步考核后,纳入后备干部库;结合年度考核等情况,对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对能力不够、担当不足、执行力不强的干部,畅通“下”的渠道,及时调离重点项目一线岗位的同时,根据其一贯表现和工作需要,区分不同情形,采取调离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免职、降职等方式予以调整。去年以来,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5人。
▲港北区委书记玉彤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了解干部工作情况。
▲港北区区长黄英梅深入城市管理一线了解干部工作情况。
四、把“五个一线”作为干部选拔的小高地,精准使用干部。
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激励广大干部奋勇争先、攻坚克难。
一是加大一线选拔力度。坚决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和自治区《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大力选拔在“五个一线”特别是在重大任务和关键时刻豁得出、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的干部,2015年以来先后提拔了6名优秀选调生担任乡镇党政正职,对40名在乡镇基层工作、业绩明显的优秀干部,提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2018年,全区提拔干部40人,超过70%来自“五个一线”。向市委推荐在征地和项目工作中表现突出的2名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作为副处级干部人选。
二是实行常态化监督。拓宽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渠道,加强与纪委、检察、公安、信访、编办等10个单位的联系协作,形成“1+10”的信息沟通共享机制,构建多方联动的大监督格局。严格落实谈话谈心制度,开展组织部长“双向约谈”、座谈交流等活动及时掌握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学习情况,及早发现问题、提醒纠正,真正使优秀干部“茁壮成长”。
三是严格落实容错纠错机制。严格执行自治区、贵港市《容错纠错办法》,旗帜鲜明地鼓励广大干部崇尚担当、敢做善成。对于那些在推动重大改革工作中出现一些失误,造成一定损失和不利影响的干部。经调查核实是因大胆履职、大力推进工作造成的,及时果断地纠错,可以免除其相关责任或从轻、减轻处理,最大限度地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敢担当中创造新业绩,在善担当中展现新作为。
▲港北区出台相关干部工作文件。
【成效】
通过建立“五个一线”干部培养选拔机制,进一步提振了干部精气神,形成了广大干部往基层一线跑、好干部从基层一线选、老干部在基层一线发光发热的良好局面,各级干部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劲头更足,港北区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一、基层和实干导向更加鲜明。将急难险重的“五个一线”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赛马场”,通过建立近距离全方位常态化考核干部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掌握干部在一线推进重点工作、完成重大任务、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表现,做到了干部实绩创造在哪里,干部考核就跟踪到哪里,提高了选人用人精准度,选出了政治过硬、敢于担当、埋头苦干的干部,旗帜鲜明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
二、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在“五个一线”培养使用干部,给基层一线工作的干部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在基层扎扎实实工作,也能得到提拨和重用,极大的鼓励和激励奉献在基层一线的干部。强化一线干部的教育培训、提拔任用、激励保障,让基层干部的能力更足、信心更足、动力更足,使基层干部愿意在一线锻炼成长,机关干部渴望到一线建功立业,有效激发了基层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营造了更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
三、经济发展质量更加高效。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提拔重用“五个一线”优秀干部、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用科学的制度设计和管理方式为干事者保驾护航,消除干部想干事但不敢干事的心理障碍,激励了干部放开手脚大展宏图,有力推动了全区各项事业发展。2018年港北区主要经济指标在21个主城区中排名前列,荣获“2018年度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城区”,2018年度绩效考评综合排名全市第一。2019年上半年,预计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9.9%、33.4%、12.6%、22.3%,继续保持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社会治理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启示】
近两年的实践探索,我们通过建立“五个一线”发现培养考察和使用干部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也有一些初浅的认识与体现,主要体现在:
一是一线锻炼要注重分类选派。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在一线锻炼干部,也要坚持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原则,根据干部工作经历、专业技术特长、能力特点、语言能力等,结合工作岗位情况,有针对性的分类选派干部到脱贫攻坚、征地拆迁、维护稳定、招商引资和城市管理等一线急难险重岗位压担培养。这不仅有利各项工作的发展,更有利于干部的成长进步。
二是一线考核要注重改进方法。对一线干部的实绩要求真求实,就得改进考核方法手段。针对“五个一线”干部建立立体化、全方位的考核方式,深入“五个一线”现场调研、暗查走访、当场核准干部现实表现和工作实绩。同时,还要注重分类考核,针对“五个一线”锻炼干部,设置共性指标和若干个性考核指标,分类纪实、动态考核,才能更好的把“五个一线”干部的工作实绩考准考实。
三是一线培养要注重关心关爱。安心才能安身,安身利于安业。对基层一线干部特别是困难艰苦地区和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干部要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注重将严管和厚爱结合起来,在干部任用、表彰奖励,待遇补贴、人文关怀、抚恤救助等方面,让实干苦干的一线干部得到最大的“实惠”,才能真正让干部在基层干得舒心、干得起劲,更好的推进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进程。
编辑丨陈秋实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