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是广西的文化符号。今年6月3日起,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可以在欣赏完阳朔美景和《印象·刘三姐》后,到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参观,感受刘三姐文化的独特魅力。馆内刘三姐主题藏品由谢中国提供,有着“头号歌仙粉丝”之称的他,历经21年收集了3019件相关藏品,将口口相传的刘三姐传说,变成有实物载体、有系统藏品展示的博物馆。谢中国说,他将利用好藏品,让刘三姐文化历久弥新。
▲谢中国在展示刘三姐年画。
故事
一张节目单开启21年收藏路
谢中国一直在广西区直文化系统从事宣传工作。只要造访过谢中国家的人,都会对他收集的满屋子刘三姐文化藏品留下深刻印象。
10月19日,谢中国在家中给记者展示了他收集到的各种刘三姐藏品,如:各种年代的《刘三姐》演出节目单,1960年至1961年各省份报道民间歌舞《刘三姐》全国巡演的报纸,1960年拍摄电影《刘三姐》的完成剧本……
谢中国还特意拿出一个老式播放器,播放刘三姐与三秀才对歌的录音。在对歌声中,谢中国告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他的第一件刘三姐文化藏品,是在1998年收集的。
1998年12月初,广西交响乐团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在广西音乐厅首演交响乐《刘三姐梦幻曲》。表演结束掌声雷动。谢中国欣赏完演出后,把那张精美节目单带回家,这成了他第一件刘三姐文化藏品。“给‘刘三姐’建一个博物馆”的想法,也是在那时产生的。
痴情
为了“刘三姐”踏破18双鞋
从1998年到2019年,谢中国为了心中的刘三姐博物馆梦,到区内外许多古玩和旧书市场淘宝,踏破了18双鞋。
2013年,为了尽快搜集到1960年至1961年报道广西民间歌舞剧《刘三姐》在全国各地巡演的报纸,谢中国翻遍了那两年的《广西日报》,了解到该剧先后在天津、太原等25个城市巡演。他据此画出“三姐所到城市传歌图”,花了6年时间从各地藏友手中购全了报纸。
除了报纸,全国各地上演《刘三姐》题材的节目单也是谢中国重点收集的对象。他通过梳理报纸上的线索,找到相关文艺团体,或电话联系,或登门拜访,并借助网络在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查找。
一些藏友知道谢中国要收购《刘三姐》相关藏品,故意抬高价格。谢中国资金有限,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一天,他兴奋地发现,网上挂出一套1929年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的《戏剧》(第四至六卷),里面有欧阳予倩写的四幕歌剧《刘三妹》,开价五六千元。谢中国囊中羞涩,问店家3500元卖不卖,对方一口回绝。之后,他软磨硬泡一个多月,最终说服商家,如愿以偿买到了这份珍贵的藏品。
▲谢中国收藏的刘三姐文化藏品。
成果
3019件藏品装满160个箱子
到2019年,谢中国的刘三姐文化藏品已有3019件,装满了160个箱子,摆满了两个房间。
谈得兴起,谢中国拿出几张老式唱片,让记者端详。“1960年8月起,广西民间歌舞剧《刘三姐》晋京演出,在北京演出长达4个月,曾五进中南海、四进怀仁堂。”谢中国兴奋地说,这些唱片,就是1960年8月在北京演出时的现场录音,一套五张,非常珍贵。
他的藏品中,年代最久远的是1914年初印本《旧小说》。在这本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中,收录有《刘三妹》的内容。此书已残缺不全,但谢中国视若珍宝。
谢中国统计藏品后发现,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世界各地共有119个文艺院团,曾以45个剧种排演过《刘三姐》。此外,1960年,《人民画报》曾分别以英语、日语、俄语等多个国家语种面向世界介绍歌剧《刘三姐》。1961年2月号的《民族画报》,也以汉语、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壮语、哈萨克语和朝鲜语介绍歌剧《刘三姐》。“这充分展示了刘三姐文化的独有魅力。”谢中国说。
开馆
主题博物馆展示刘三姐文化
谢中国的藏品数量越来越多,种类日益齐全,今年6月3日,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在桂林《印象·刘三姐》剧场内正式开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该博物馆是广西首个刘三姐主题博物馆,共设置传说故事厅、文化现象厅、艺术塑造厅、音乐体验厅等7个展厅,将大量涉及刘三姐传说、故事、歌谣、艺术形态、民族风俗、现象热潮、新闻资讯等形式的文献与藏品,进行系统化梳理与展陈,展示了“刘三姐”在全球的影响与传播,呈现刘三姐传说自唐代至今的发展与演变。这些都为中外游客深入了解刘三姐文化提供了全新平台。
如今,谢中国收藏刘三姐文化藏品已名声在外,他经常受邀带着刘三姐文化藏品到各处展览,传播刘三姐文化。今年10月3日至8日在北京园博园广西专场活动和10月10日在中国政协文史馆内的展览,均获得好评。
21年来,谢中国痴迷于收藏刘三姐物件。他说:“刘三姐是我的情人,一辈子的情人!”他还表示,未来,他将借鉴区内外的好经验,运营好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同时,还计划用10年时间对馆藏进行研究、开发,构建“网上数字博物馆”。如果条件允许,他还想把博物馆开到北京、广东等地,让外地观众零距离领略“刘三姐”的风采。
编辑丨赖武慧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