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天刚亮,苏胜业便开着电动车奔往合浦县白沙镇文明村。这里,是他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而成立的“菜篮子”基地。他琢磨着,再过些天,基地上的鸭子便可以产蛋,贫困户们的又可添一笔可观的收入,村集体经济又再增加。
谁也未曾料到,进村不到一年时间,这位精瘦的扶贫工作队员竟给文明村带来如此大的变化。
主动请缨
访民情听民意
“生在农村,了解农村,我不进村谁进村。”谈起进村扶贫初衷,苏胜业轻猫淡写说道,他深知贫困的苦,他想通过自己为了贫困村做点事,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2017年,北海供电局成为文明村的后盾单位之一,2019年,需要更换一名扶贫队员进村继续开展扶贫工作。“我能行!”员工苏胜业第一个主动请缨进村。
按计划,今年3月份,苏胜业正式进驻文明村。为更快了解村情民意,苏胜业主动提前一个月“报到”。
“要了解每户贫困户的情况,才能精准扶贫。”一下班,苏胜业就往文明村跑,走村串户,白天走不完,晚上继续,一户不少走,一户不落下。
哪条路不好走,哪家房子漏水,谁家种了啥养了啥,贫困户什么原因致贫……还没正式上岗,他就把村里的困难都记在了本子上,烙在了脑海里。
了解村民致贫原因后,下一步就是因地制宜帮扶村民脱贫了。
因地制宜
打造脱贫良方
苏胜业深知要想村子富起来,还需靠产业。文明村自然条件差,可利用资源少,如何发展,发展什么项目,却成了摆在苏胜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深入调研考察,苏胜业发现文明村地里位置适合种养,而正好苏父是兽医,苏胜业又有一定的养殖技术,何不尝试开展养殖产业呢?
苏胜业的想法得到了单位的大力支持。今年4月,文明村正式启动集果蔬种植、家禽养殖为一体的“菜篮子”扶贫示范基地项目。基地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进行运作。
可搞规模种植并不能“吹糠见米”,虽然基地采取的是边建设边投产的方案,但最快也要三五个月方可见成效。对于这个为村民量身打造的脱贫良方,村民却不买单,谁都不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于是,苏胜业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动员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两户贫困户迈出了第一步,通过扶持,两户贫困户试养2000羽肉鸭,三个月后,每户净赚6千多元。成效是最好的宣传,随后陆续有贫困户加入示范基地。
苏胜业考察发现,养殖种鸭产蛋比养殖肉鸭收入更为客观。9月,项目一期15亩种鸭养殖基地建成,投放近一万羽种鸭苗。同时,基地同步开展种植辣椒等农作物。
此外,基地还给贫困户创造了就业岗位,在基地工作的贫困户每月可以领保底工资2000元,每年年底还有利润分红。
第一个支持基地项目的贫困户张祖云,每天在基地上工作,看着日益长大的鸭子,喜上眉梢。按照前期的入股比例,预计全年他可拿到5万元收入。
心系村民
轻伤不下火线
“他不是一般的勤快,没见他停歇过。”谈起苏胜业,白沙镇文明村党支部书记周雄说:“他本来就瘦黑瘦黑的,到村里几个月就更瘦更黑了。”
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的苏胜业,经常废寝忘食,结果熬出了胃溃疡。7月中旬,病情严重,需要住院手术。但一转眼,不到两个星期,村民又见苏胜业在村里忙活了。
一想到还有贫困户还未脱贫,基地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料理,还未完全康复,苏胜业就提前出院跑回了村里。“不用,我放心不下。”单位领导担心苏胜业身体吃不消,提出让其他人接替他工作,却被他一口回绝了。
“没办法,他心在这,没人阻止他帮扶的村民的一腔热血,唯有支持他。”苏胜业身体未康复,为了照顾苏胜业起居饮食,妻子李子英只好带着孩子把家也搬到了文明村,举家扶贫。
照看基地工作,养鸭除草,走访贫困户……李子英俨然也成了村里扶贫工作队员。“可以帮的,我都会搭把手。”李子英说,村民脱贫致富是头等大事,全家人都支持苏胜业的工作。
白天时间全部用来扶贫实事上,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去填扶贫报表。李子英说,不来不知道,苏胜业经常是一两点都不睡。他说,贫困户事情耽误不得,时间都不够用,他要尽力尽快让所有贫困户都脱贫致富。
“我还需要加把劲,贫困户不脱贫,我就不回去了。”苏胜业介绍说,他正筹划着“菜篮子”项目二期建设工作,扩大基地规模,启动果蔬种植,扶持文明村及周边村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编辑 | 褚瑞懿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