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一警多能书写警民“鱼水情”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深秋时节,与越南一山之隔的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板八村一带,满目苍翠。巍巍大山脚下,从村委到农屋小巷,随处可见印有民警名字的警务公开栏,不少村民手中都能拿出警民联系卡。

今年来,板八边境派出所克服人员居住分散、山高路陡,在警力不足、业务不熟的情况下,围绕“警力前移、一警多能”目标,推动创建农村警务模式下的警队负责制样本,打造“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主动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实现边境防线稳固、安全满意度高、群众基础深厚、民族团结融合。

▲秋收时节,民警走访时下田帮助农民收稻谷。邓沙摄

山高路远警力不足 倒逼农村警务改革

 “呼呼呼……”11月11日,警车在边境线蜿蜒的山村公路上飞驰,今年刚调进板八边境派出所担任所长的尹剑鸣说,现在赶往的是1337号界碑,这块界碑在排南山顶,距离派出所有近20公里,民警每个星期都要到这里来。

15年前,尹剑鸣还在原板八边防派出所做民警时,没有公路,护碑队员走这一块界碑,要走十几公里的山路,时间花费将近一天。如今新开的公路直接到界碑前,仍需40分钟时间。

该所辖区8公里长的边境线上,有13块界碑,但还有未修好公路的界碑点,需走路或开摩托车,速度再快,一天也只能巡两三个,有时民警还要处理警情,调解纠纷,来回折返跑,所里民警都在疲于奔命,且效率并不高。

▲板八边境派出所民警巡护界碑。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钟小启摄

地广人稀,用这个词来形容板八边境派出所辖区再合适不过。该所距离防城区约100公里,再往南就到越南,辖区内总面积为156.1平方公里,有13个行政村,125个村民小组,但人口仅1.5万多人。

▲民警和学校共建,为界碑描红。邓沙摄

“所里有部分民警被抽调和参加培训,在岗人员不多。”尹剑鸣说,仅从护碑队员的来回奔跑,就折射出当前板八山高路陡,农村警力不足的客观现实问题。如何提高效率,将警力下沉,把农村警务由被动向主动发展?改革迫在眉睫,否则,想要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化解农村中存在的纠纷将成为天方夜谭。

 推行警队负责制农村警务变主动

 地广人稀,警力不足倒逼板八农村警务改革探路:推行警队负责制。

针对警力不足的现状,板八边境派出所分为两个警务区、四个模块管理,在两个警务区基础上,将地域相近、特点相似的行政村合并一块进行管理,建立4个警务室,每个警务室有1名民警、1名辅警和N名群防员。

每个警务区、模块就是一块服务群众、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实现在辖区内有重大案事件发生,民警都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根据辖区地广人稀、山高路窄的特点,推行双警务模式,建立警用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相结合的流动警务模式,形成常态化巡逻管控机制;在辖区每个村委均设立警民联系点,通过张贴警务公开、办事指南、警情提示、治安防范等宣传资料,加上电话预约、上门服务、定期入户走访等方式,让群众减少外来派出所的奔波。

“每个民警都有自己岗位,有时民警轮休了,群众来办事就得等。”尹剑鸣说,所里推行一警多能,民警岗位由专一向多能发展。实现每个民警都能够熟悉业务办理、户籍管理、群众工作等,每个岗位都有AB岗,每个民警都能够独立完成多种工作,这样既保证民警轮休,也保证群众不论找到哪位民警,都能办到事。

AB岗位工作制中,全体民警按照分组分人,每周由一组负责所内所有工作,含值班接处警、案件办理、户籍管理等工作;另外一组则深入责任区开展走访、巡逻、信息收集等工作,并适时组织轮休,形成两个班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每个民警都可以在户籍、业务、内勤等岗位多岗锻炼,以每半年为一个周期,两个班组交换警务区管理,一年后,全体民警可对辖区管控进行全员全覆盖的实践。

▲板八边境派出所民警深入瑶村了解民情。邓沙摄

板八辖区案件不多,民警对业务的学习始终保持一份渴望。为此,该所定期将民警送至公安局法制、刑侦等部门和业务量大的派出所进行跟班学习,每次不少于30天,让民警可以接触到更多类型的案件,了解更多群众工作的方法,随行更多复杂多变的任务,让民警通过实践得到更大提升。

警力下沉到基层 解决群众期盼问题   

今年,板八边境派出所民警在峒中镇细坑村走访时发现,有两户贫困户的孩子读小学了还未上户口,没户口就意味着不能享受低保、边境三公里补贴、农村医疗保险、读书等诸多国家优惠政策。

据了解,板八辖区临近越南,当地有不少群众与越南人通婚,但有的村民意识淡薄,没有给小孩上户口。该所二警区警长杜小律说,了解情况后,所里立即向上级公安机关申请,为孩子和父子申请免费做DNA鉴定,目前材料还在准备当中,如果确定是父子关系,即可为贫困户孩子办好户口。

▲板八边境派出所民警为瑶族同胞办理户口。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钟小启摄

“村民的主要收入是靠玉桂和八角,派出所民警为了村民的这些收入操了不少心。”细坑村村支书邓有佃介绍,平时,村民上山摘下来后,由于信息渠道少,村民只好在板八街日拉到街上去卖,但这样卖不了多少,也不得价钱。民警走访了解后,联系城区的电商和物流,帮助村民将玉桂八角卖到东兴和防城等地的收购商手中,助力村民增收。

细坑村600多人,全部是瑶族(大板瑶)人,在“三月三”和“四月八”,瑶族同胞都会举行阿宝节,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对唱山歌、情歌,瑶族服饰还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板瑶服饰第三代传承人邓有芬介绍,每当节庆时,派出所的民警总是主动来到人山人海的村里,做好安保秩序,保证节日顺利进行。

驻细坑村第一书记凌光寿说,除了平时巡逻走访外,派出所民警还常与当地党委政府、民宗局沟通,将细坑村作为民族团结、警民共建的重点进行创建,推动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保护。

板八辖区内的矛盾主要以山林纠纷为主,警力下沉后,该所联合峒中镇党委政府,形成政府、派出所、村委三级管控责任机制,及时发现苗头隐患,迅速找准症结进行解决。今年已经处理各类矛盾纠纷20余起,均未造成不良影响。

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峒中镇安全感满意度在全防城港市31个乡镇中分别排名第4、第3、第3,整个辖区保持总体安全稳定,边境一线没有发生重大案事件。

编辑丨褚瑞懿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