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戒尺”回归课堂,尺度该如何把握?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一经发布,立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叫好声中,部分家长也有些疑虑,担心惩戒权会被过度使用,令孩子受到体罚或变相体罚。部分家长讲述了小时候被惩戒的经历,结合网上一些老师惩戒学生引发的热门事件,家长、老师们也在探讨教育惩戒的尺度如何把握。

影响

侮辱性惩戒易造成心灵创伤

教育惩戒话题引发热议,令不少家长想起了自己当年受惩戒的经历。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采访发现,如果老师惩戒的出发点是好的,多年后,学生回想起来,不会对老师产生怨恨,甚至会感激老师当年用心管教自己。但一些带有侮辱性的惩戒,很可能给学生留下心灵创伤。

如今已在广西某高校工作的黄丽(化名),始终无法忘怀当年老师给予她的侮辱性惩戒。黄丽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因为偷懒没有完成作业,班主任要求她到讲台上罚站,并让全班同学轮流发言“吐槽”她,“像开批斗大会一样,站在讲台上,我委屈得眼泪哗哗地直往下流。”黄丽回忆道。

在黄丽的印象中,开“批斗大会”并非是该老师惩戒学生的唯一手段。

她记得有一次,一名男同学忘记做值日工作,该老师罚他跪着用抹布擦完整个教室的地板;还有一次,一名女生因为衣服看起来不整洁,被该老师罚站在垃圾筐里,一整节课都与垃圾待在一起……

黄丽坦言,对于一些顽皮的“熊孩子”,确实要进行惩戒,但在惩戒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尤其是对中小学生,即使要惩戒,也要采取合理手段,不能采用各种侮辱性的方法。

提醒

老师应明确自己的权责红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老师简单粗暴的惩戒做法,给学生心灵带来影响。部分家长希望通过讲出自己的遭遇,让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现年40岁的李绅(化名)读小学时活泼好动,上课时偶尔会开小差,跟旁边的同学窃窃私语。有一次,班主任看到了,从讲台上径直走到他的课桌前,反手就是一嘴巴子。

李绅说,全班40多名同学,并非只有他独享此“待遇”,整个小学期间,几乎没人不挨过班主任扇耳光,有的是因为作业没写好,有的是因为伏案睡觉……让他觉得更难以接受的是,班主任有时还让同学们互扇耳光,“这种做法,我觉得是在践踏学生们的尊严”。

李绅认为,现在的“熊孩子”不好管,教育部赋予教师惩戒权后,教师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同时,惩戒权也明确了教师在处罚学生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政策既是对老师在管理学生方面进一步放权,同时也是明确老师的权责红线,一放一收之间,有利于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注

为何体罚学生事件时有发生

赋予老师惩戒权后,会不会走向体罚或变相体罚?家长们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件依然时有发生。

今年1月底,网上爆出百色市实验小学一名蒋姓教师歧视在殡仪馆工作的家长,孤立她的孩子,并有体罚学生、私下向家长兜售商品等行为。经查实,该老师被调离教师队伍,右江区开展了师德师风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工作。

放眼全国,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也不少见。就在11月5日下午,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马山口镇一所小学内,一年级学生杨某在做练习题时反复出错,教师张某情绪失控,体罚学生。相关视频显示,孩子的臀部多处乌黑发紫。此事在网上引发关注。目前,涉事教师已被停职,并受到记过处分。

南宁市三十三中副校长付松锋认为,老师行为失度的情况虽然存在,但只是少数,大部分老师还是兢兢业业的。而随着个别极端案例的出现,老师在教育学生时愈发束手束脚,教育部就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规则征求意见,就是给教师提供明晰的惩戒标准。这也会促使老师更审慎地行使这一权利。

建议

老师、学生与家长需互相理解

去年,一封来自河南省驻马店西平县小学四年级老师的辞职信火爆网络。事件的起因是该老师把学生在校默写古诗的成绩和照片发到了家长群里,引发了部分家长不满。要求老师登门道歉,不然就要告到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老师表示“很惶恐”,申请辞去班主任工作。

接下来,又有家长在群里说当事学生因为受到伤害,有自残的可能。该老师表示,自己深感恐惧,要辞去学校里的所有工作。

“教师辞职信”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网友质疑该家长过于“玻璃心”;也有网友认为这名老师没有照顾到后进学生的尊严。事后,西平县教育体育局分头做好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思想工作,老师回校上班,家长也表示对老师工作理解和支持。

南国早报曾有过一篇报道,2016年9月,钦州市灵山县伯劳镇山塘小学,10岁的小陈上课期间离开座位,大声喧哗扰乱课堂秩序,老师杨某上前制止过程中,体罚学生,致使小陈失去重心倒地时,腰部撞到讲台。经医生检查,小陈肾脏破裂,左肾被摘除,杨老师被刑拘。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男老师表示,老师情绪失控的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社会对老师的要求高,老师背负了多重压力后,难免会因为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不佳、不遵守上课秩序等情况,导致情绪失控。

部分老师采用体罚学生的方式来树立自己的权威,是不合理的,但部分家长在对待教师惩戒学生这一问题上,反应也有些过激。老师、家长、学生需要进行良好沟通,互相理解,才不至于因为理念的不同,造成矛盾甚至对立。

新闻链接

对待“熊孩子”,老教师会更耐心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容易使用体罚行为。教师的体罚行为还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关。

由于专业知识不足,生活方式改变,工作情境的挑战,家庭问题等原因,一些教师往往会出现怨职、对学生粗暴等不良职业行为;由于缺乏交往技能等原因,一些教师可能出现人际交往障碍,表现在与学生的关系紧张上,一旦学生出现过错行为,容易使用体罚手段来应对。

另有研究表明,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体罚学生的行为会逐渐减少。一些年轻教师因为教学经验不丰富,心理素质和教学能力等不够成熟,容易对学生的教育缺少耐心、爱心,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尊重学生的人格。

而年老的教师随着教学经验日益丰富,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教学效能感,善于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能够熟练而恰当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待“熊孩子”,会使用更合理、更科学的方法。 

启事

对教育惩戒 您有何话说

对于教育惩戒,您是否有话想说?如果您曾经受到过老师的惩戒,至今记忆深刻;如果您曾经遇到老师正面的管教,让您受益终身;如果您是一名教师、家长或非常关注教育的人士,对这一话题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欢迎加入QQ群616108750,与我们一起探讨、交流。

编辑丨褚瑞懿 实习生骆晓华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