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我和广西日报的故事 | 解锁工作“金钥匙”

来源: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

从当农民通讯员起,我就和广西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细细算来,近半个世纪了。

记得1977年12月,那时我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分配在贵县(今贵港市)县委宣传部工作。宣传部接到广西日报社电话说现在要重点宣传毛主席关于办好农业机械化的指示信,了解到贵县在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可否以县委名义写一篇体会文章。县委宣传部把这事报告了当时的县委书记杨志庆同志,他担任过玉林地委机关报《大众报》总编辑,是个老报人了,文字功夫好,对新闻报道工作很重视。他说,好啊,就交给你们宣传部写吧。用事实说话,认真写,不要负了报社同志这片情。宣传部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我马上到县农机局调研,到田间地头走访农机手。

那时,晚稻已经收割完,正值耕田翻晒过冬,田间到处是热火朝天的机耕场面。而甘蔗区里运蔗的汽车、拖拉机川流不息。看到这场景,我很激动,回到房间,马上动笔。第二天黎明稿子就写出来了,然后誊抄了一遍,送给宣传部长审改。部长改了一下,就给了县委书记。志庆同志看了说,稿子写得不错呀,快手啊!那天早上正好开县委常委会议,他顺便把文章给常委们议了一下。通过后,要我直接送广西日报社。

当天下午,我坐上火车往南宁赶。第二天早早来到广西日报社大门等候。等到编辑们上班了,我就跟着走进去。只见报人们气质好,很有精气神,我作为通讯员心里对他们好生敬仰。我把稿子交给编辑同志,他们看得很细,说稿子总的可以,但最好再加点例子和增强思想性,再精雕细琢一下。他们让我住报社招待所改稿,还与我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经过一番打磨定稿后,我跟志庆同志电话汇报,他对编辑修改予以肯定。在与编辑同志握手话别时,我心想,一个省报编辑,对一个基层通讯员那么好,这是多么可敬、可亲的报风啊!不几天,广西日报发了这篇文章,题目叫《发挥两个积极性 搞好农业机械化》。文章对贵县农机事业进一步发展起了一定的激励推动作用。不久,组织安排我负责杨书记的秘书工作。后来他跟我说,那次看到你写的农业机械化文章我就想要你当秘书了。我说,那是广西日报给的平台啊!

转眼过了七八个年头,杨志庆同志调任广西日报社社长。我拜访他,又说起我当通讯员的事,他说:“办报呀,我觉得好似办工厂,做好通讯员工作是‘第一车间’啊!”前些年,志庆同志走了,我同他孩子说,你们父亲一生可用“一二三四”来说,他写的一篇文章得到过毛主席的批示,主办过两份报纸,任过3个县的县委书记,四家班子的工作他都做过,这是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啊!他教导孙子学新闻,如今孙子在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担任编辑,继承了他的新闻之路……

几十年来,我不管在哪里工作,总对广西日报有着深厚的情怀。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我在自治区人大机关工作,初时,业余时间当通讯员写稿,连续好多年,我都被评为优秀通讯员。那表彰通讯员的决定,记得是登在农历大年初一的广西日报要闻版上。后来,随着职务的提升,又负责对报道人大活动稿子的审核。自己写稿就少一些了,可核稿的责任就重多了,人大常委会通过的重要法规等,在广西日报大样上往往要校核一遍,校完稿往往已是凌晨一两点钟。那时写稿没有电脑,全靠手写,记者们一字一句写得工工整整,字里行间,闪烁着新闻人的严谨作风,从他们身上让人获得许多智慧和启迪。

广西日报像一把金钥匙,常常会给人打开工作中的锁。记得第一次到广西日报社,我看到走廊阅报栏贴着当天的报纸,那是报人自己评报,圈圈点点的。我停下脚步一一细读,很受益。后来,我到百色地委工作,分管意识形态,在工作座谈时,谈到了广西日报报人自己评报的感受,我们地方报纸也学着做,大家感到对提高办报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2005年,来宾市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几千户房屋一夜之间被摧毁。那时我在来宾工作,看到广西日报驻来宾记者站记者在救灾现场采访,卷着裤腿,走在泥泞的田埂上,深一脚浅一脚的。记得报道总结出我们几个村干部包户、单位包村帮助村民建房、生产自救——边建房边养蚕等抗灾的做法,报道对正在奋起救灾的干部群众鼓舞很大。有一天,我从救灾现场回到市区,敲开了广西日报记者站的门,这时夜已很深,仍看到记者在埋头赶稿……

▲毛主席指示信纪念碑就伫立在广西日报社正门内。前些日子,我又一次走进广西日报社大门,在毛主席关于办好广西日报指示信纪念碑前,回忆起那一件件难忘的往事、一张张熟悉的脸庞,心怀感念。

解锁工作“金钥匙”,良师益友蕴芬芳。我感谢广西日报!我爱读广西日报!我爱闻广西日报那油墨的芳香,永永远远……(张少康)

编辑 | 刘冬妮 实习生 柒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