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是广西第一大报,是广西各族人民丰盈的精神家园,也是广西的一张名片。
▲1952年9月29日,广西日报社领导接待来访读者。早在高中念书的时候,语文老师经常把《广西日报》刊登发表的美文在早晚读时间给我们倾情朗诵。朗诵的次数多了,我开始受到感化,萌发对文学的喜爱与追逐,憧憬有一天也可以在《广西日报》上发表文章。
怀揣憧憬与追梦,上大学期间还是工作的这些年,无论身居何处,我始终把阅读《广西日报》作为一种习惯,一种喜好,一种内修。每每手捧着它就有一股力量心中涌起。始终认准《广西日报》就是我的精神高地,知识园地,更是良师益友。每每阅读到触动内心深处的文章,还小心翼翼裁剪下来,常看常新,并对现实有了更深的理解。
尤其在“花山”副刊这片肥沃厚实的文学园地里,不仅可以尽情阅读各类琳琅满目地文学作品,从中吸收涓涓细流的文学琼浆,暖心暖肺,温润心灵,还知道在千姿秀美的八桂大地上有着众多的文学桂军人物:东西、鬼子、黄佩华、石才夫、潘琦、凡一平、朱山坡、田耳、红日、李约热、光盘、刘春、王勇英等。他们用如椽巨笔倾情创作的作品,不仅讴歌唱响八桂大地的如诗画卷,也讲述记录了壮美广西荜路蓝缕走过的辉煌历程,令我如痴如醉。阅读多了,更深刻地感到,文学不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能铸造一个人的精神品格。这些年,我之所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依然笔耕不辍,先后结集出了两本散文集——《携爱行走》《回家回家》也有一些作品在区外见诸报端,这之中,是《广西日报》给了我太多的启发与力量。前两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广西日报》“花山”投稿,稿件寄出之后,一种忐忑与焦虑在心中交织,担心所写的文章过于幼稚,被编辑“枪毙”。
经过一段时间的煎熬,想不到文章真的在《广西日报》“花山”上发表了,万万没有想到,三十多年前遥远的梦想还能实现,想不到自己的拙作也能登上大雅之堂。那份激动与喜悦犹如吃上蜜糖一样甜滋滋的,久久不能平静。我把刊登我那篇文章的报纸寄给远在乡下的父亲,让他分享我的喜悦与激动。
后来又陆续给《广西日报》寄了一些稿件,“花山”编辑的老师们十分用心改稿审稿。郭学军、林雪娜、李湘萍、蒋林、赵娟等老师,我没有一个见过面,素不相识,但他们的认真执着,一丝不苟,令我动容。还不时抽出宝贵的时间和我商量稿件的修改,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还不乏给我褒奖溢美之词。是他们的真诚与高洁,激励着我对自己的每一篇文章精益求精,力求出彩。他们对文学的敬畏与倾注感染着我,让我更加坚定继续写下去的勇气与信心。
感谢《广西日报》的慷慨馈赠,感谢《广西日报》对一个边远山区读者、作者的不离不弃,厚爱有加。唯有用更投入的写作来感恩回报!(莫维铭)
编辑 | 褚瑞懿 实习生 柒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