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消费者买到涨价或不合格的口罩等防护用品,还有人大量囤积蔬菜、肉类、方便面等食品。对此,2月4日上午,广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今年第2号消费提示,提醒市民在疫情期间安全、理性消费,商家加强自律,诚信经营。
▲网络图片。
据广西消委会介绍,疫情发生以来,自1月24日至2月3日,全区各地12315、消委会组织共受理、处理涉及疫情的消费者投诉举报4380件,办结2654件。
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口罩等防护物资起价、质量问题、无证经营、虚假宣传等,占投诉比例68.61%;二是由于疫情无法出行,要求退房、退票、退费(如婚纱租赁、摄影等)、退餐等无法与商家协商解决,占投诉比例10.37%;三是举报销售食用野生动物7起,占比0.16%。
眼下,疫情防控还在关键时期,为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消费市场秩序,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广西消委会向广大消费者、经营者发布以下提示:
1.科学防护 减少外出
消费者要选择正规渠道(含正规网店)购买食品、药品、防护用品等商品,谨慎通过私人或微商等追诉比较困难的渠道购买防护用品。要遵守各项防疫措施制度,提高公共安全意识,不到人多地方聚集,不组织不参加群体聚会、聚餐活动,尽量不走亲访友,不信谣不传谣,前往人口密集场所要佩戴口罩。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到超市、商场等场所,要避开密集人群,与人接触保持1米以上距离。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消毒能有效预防病毒和细菌。
2.安全消费 拒绝“野味”
树立文明健康的饮食消费观念,疫情防控期间应减少外出就餐,选购畜禽肉制品,应选择有资质、有保障的食品经营单位,不购买来源不明的畜禽肉及其制品,尽量不购买不自宰活禽。食用野生动物具有极大的健康风险,不要抱有任何侥幸心理,坚决抵制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
3.理性消费 不要盲目囤货
当前各种生活物资供应正常,无需大量囤积。个人无故恐慌的不理性消费行为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挤占武汉等重疫区、医院等前线物资的供给,特别是口罩、消毒杀菌用品等重要物资,大量囤货对个人而言浪费,对别人而言就买不到用不上,对市场也会造成冲击,引起价格大幅波动。所以,要理性消费按需购买,让更多的人都能用上口罩等防护用品,助力疫情防控。
4.理性维权 共度难关
按照市场规律,供小于求时商品价格上涨不可避免,又适逢春节和疫情特殊期间,各种物资生产、运输和经营成本会相应增加,出现部分商家调整价格现象,消费者不必因为价格调整跟风抢购商品,也勿因价格波动盲目投诉。发生消费争议,消费者和经营者要互相谅解包容,争取和解解决,共度难关。
5.加强自律 诚信经营
在疫情面前,各行业协会和广大经营者要积极履行好社会责任,自觉做到不制假售假以次充好、不虚假宣传误导消费、不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不非法售卖野生动物、不利用疫情大捞不义之财;同时要积极调配货源,加大采购及投放力度,配合政府稳定市场物价。发生消费纠纷要主动与消费者沟通协商,争取和解处理好消费者合理诉求。
编辑丨褚瑞懿
校对 | 韩冬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