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出通知,决定向旅行社暂退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以下简称“保证金”)。2月7日,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这一利好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给旅行社“输血”,给企业带来不少信心。但要摆脱困境,旅游企业仍需积极“造血”,在危机中找寻生机。
退了保证金,监管不会松
通知显示,保证金暂退标准为现有缴纳数额的80%。被法院冻结的保证金不在此次暂退范围之内。
自通知印发之日起两年内,接受暂退保证金的各旅行社应将本次暂退的保证金如数交还。
据了解,保证金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及《旅行社条例》的规定,由旅行社在指定银行缴存或由银行担保提供的一定数额用于旅游服务质量赔偿支付和团队旅游者人身安全的资金。
这笔资金对旅行社有一定的约束作用。退还80%的保证金后,旅游监管部门会采取什么举措保障游客的利益?
记者从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了解到,目前,该局正在准备相关退款事宜。按照规定,经营出入境旅游业务的国际旅行社保证金为140万元,可以退还112万元;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保证金为20万元,可退还16万元。
据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人士介绍,保证金对旅行社是一个约束,减少了并不意味着监管力度的下降。监管部门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定时检查,“近十年来,南宁旅游部门接到的投诉案例中,还没有需要动用保证金去赔付的。因此,游客不必过于担心”。
退还保证金,给业界信心
“保证金按比例退还,对处于困境中的企业很有帮助。”南宁市旅游协会旅行社分会会长张啸表示,这一举措让大家感受到了国家的诚意,给业界传递了不少信心。
张啸还表示,这些辅助措施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疫情结束,各行各业恢复生产,旅行社的人气才能上来。
南宁喜洋洋国际旅行社市场部的何超介绍,疫情期间,该社旗下的5条出境包机航线、6条国内组团航线均暂停,损失目前无法核算。
何超表示,新举措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行社资金流的压力,但要熬过寒冬,得看谁家的家底厚。
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杨女士说,业界最乐观的估计,复工要到“五一”之后,届时大量的游客要退团,"退还的保证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燃眉之急”。
行业虽受挫,但也有机遇
备受打击的旅游业该如何自救?
“这样的业务停摆,会让行业经历一次大洗牌。”何超说,实力弱的旅行社一旦遇到资金断流,就会被市场淘汰掉。2003年“非典”肆虐时,一些老牌旅行社被淘汰,但市场也涌进不少活水。这次疫情虽然带来了不利影响,但疫情也会激发不少人的出游热。对于未来,还是要保持乐观的态度。
张啸透露,各家旅行社在供应链上的位置不同,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但在漫长的恢复期内,还是要加强员工的培训,稳定人心。与此同时,市场也在发生变化,有变化就有机遇。在业务停摆期间,也是大家开发新产品、探索新模式的时机。
编辑丨贺建东
校对丨李凝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