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南宁市卫生健康委网站上公布的一条信息显示,截至2月12日21时,南宁市累计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已达10例。“治愈出院”4个字背后,是定点收治医院的医务人员在为生命站岗。
▲林艳荣是隔离病区临时党支部书记。院方供图
林艳荣作为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新冠肺炎救治组组长,一直奋斗在一线。她的同事朱庆东记得正月初三见过林艳荣一面,当时她脚步匆忙,满脸疲惫,正赶去排查疑似病例。朱庆东一问才知道,林艳荣已经3天没回过家了。
忙着统筹救治工作的林艳荣,在患者病情加重时坐不住了,请求进入隔离病房,“不亲眼看着,我不放心”。
2月6日,对于该院隔离区里的医务人员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一名患者病情加重,当天下午急需进行气管插管。
▲记者通过视频连线与林艳荣(左)对话。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张若凡摄
同样奋战在隔离病区的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韦静解释,对从事传染病工作的人来说,这是最危险的一项操作,因为在患者的口咽部、肺部,有大量病毒存在。
在插管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贴着患者的口腔操作,以区分食道和气管入口,和患者的距离非常近。病人有时会有呛咳,大量的病毒随咳嗽从气道咳出,医护人员瞬间被病毒包围,暴露风险大大增加。
韦静记得当时有同事说了一句:“现在就是最危险的时刻。”林艳荣一边检查大家的防护装备,一边给他们打气:“我负责纤支镜引导,相信我们很快就能把管子插好。”
据了解,纤支镜引导是整个气管插管过程中技术含量最高、难度最大的操作。有林艳荣来操刀,大家都好比吃了定心丸。
像这样高危险性的操作,需要医务人员做好万无一失的防护,“身上每一条缝都要堵严实”。这些在隔离病区奋战的医务人员心里很清楚,作为一个团队,大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旦有人感染,整个救治团队,乃至南宁市的疫情防控,都将受影响。
稳妥防护,源于平时的积累。2月13日中午,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内正在进行一场穿脱防护服的培训。护理部主任韦彩云现场负责指导,小到袖口的松紧程度,她都一一指出,并手把手改正。她说:“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让他们暴露在危险中。”
2003年,韦彩云参加过“非典”防治工作,两名“非典”病人在她的照护下康复出院。如今57岁的她,又一次挑起重任,指导全院近400名护士进行规范操作和护理。
这个春节,韦彩云本打算去照顾正怀孕的女儿,后来考虑到疫情的复杂性,决定放弃休假,坚守岗位。韦彩云说:“这些护士还这么年轻,像自己的孩子,谁也不能出事。”
▲韦彩云(左)指导护士穿脱防护服。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张若凡摄
韦彩云说,她最担心的是医务人员脱防护服时会不小心触碰到受污染的区域,遂建议在穿脱防护服的区域安装视频设备,自己就守在视频监控前面盯着他们脱,有不规范的地方马上叫停。
1月20日,韦彩云通过媒体报道,预感到这次疫情不简单,当天就向院长建议准备病房,应对疫情。她的建议与院长不谋而合,21日一早,负压病房腾空准备就绪,当天下午就马上接到准备收治疑似病人的通知。
正是这些训练有素的传染病防治人员长期以来形成的职业敏感和职业精神,给打赢这场抗疫战提供了保障。
编辑 | 贺建东
校对 | 韩冬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下载南国早报APP
新闻24小时不间断
↓↓↓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关注南国早报官微
新闻早知道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