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15时,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药物研发和科研攻关最新进展情况。
中科院:灵长类动物模型出现新冠肺炎症状
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称,新冠病毒动物模型研究非常重要,目前为止,有效的动物模型依然是灵长类,比如说猕猴,现在已经看到和人类相同的症状;同时,其他类型动物模型也在开发中。
科技部:引导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疫情第一线
针对科研工作开展情况,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介绍,引导科技人员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挑重担,把论文写在疫情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之中。出台关于加强新冠病毒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指导意见,要求实验室发挥平台作用,服务科技攻关需求,各主管部门也强调要加强对实验室特别是对病毒的管理,确保生物安全。
科技部:蝙蝠是新冠肺炎最可能源头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科技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的指示精神,及时梳理“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生物安全”等科技专项已有的科技成果。1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成立,科技部会同国家卫健委等12个部门立即组成工作专班,并成立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组织动员全国优势科技力量开展攻关。
吴远彬称,根据新冠肺炎应急需求,围绕“可溯、可诊、可治、可防”的防控需求,明确了临床救治方案的优化和药物筛选、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疫苗研发、动物模型构建这五个主攻方向。
吴远彬介绍,在五大主攻方向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在病毒病原和流行病学方面也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的来源与已知家禽家畜的关系,提出蝙蝠是最有可能携带新冠肺炎的源头。在动物模型方面,已经成功构建新冠肺炎感染的小鼠、猴子等动物模型,为开展药物和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检测诊断方面,在已有七个诊断检测试剂获批上市的基础上,正在加快推进现场快速检测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在药物研发和临床救治方面,有些药品筛选和治疗方案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推进临床试验,部分临床救治建议已经纳入诊疗方案。在疫苗研发方面,并行开展了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疫苗等多条技术路线的研发。
科技部:新药瑞德西韦入组临床试验重症患者168例
针对大众比较关心的新药瑞德西韦临床试验情况,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表示,瑞德西韦在武汉十余家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研究,目前已入组重症患者168例,普通型患者17例,我们期待早日得到临床实验的结果。
据张新民介绍,科技部组织全国优秀的科研团队,利用计算机模拟筛选体外活性测试等方法,对7万个药品核心化合物进行筛选遴,选出5000个可能有效的药物作为候选药物,在普通的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水平上进行初筛,之后选定了100个左右药物在体外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活性实验。在多轮筛选的基础上,科研攻关组聚焦到少数几个药品,磷酸氯喹、法匹拉韦等药物,先后开展了临床实验,目前部分药物已经初步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
2月15日14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春运返程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国家卫健委、民航局、国铁集团负责人介绍春运返程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卫健委:严禁发烧咳嗽人员乘坐交通工具
如何防止通过交通工具传播疫情?国家卫健委疾控局负责人贺青华介绍,有两个方面需要做好,一是乘客要把控好,在这期间,严格禁止有发烧、咳嗽、有疾病的同志乘坐交通工具去旅行、去工作,提倡在健康情况下去完成工作任务。二是严格按照铁道、民航、道路交通等的要求做好做细。
国铁集团:已经连续4天铁路发送旅客低于100万人
针对春运接下来大概还会有多少人返岗以及主要是哪些群体的问题,国铁集团副总经理李文新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对于节后实施错峰返城,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利的措施,现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原来预计春运节后的铁路客流是2.8亿人次,日均1120万人次,但实际情况到昨天为止,节后累计发送不到4000万人次,日均184万人,同比下降83%。
李文新表示,从2月11日起,已经连续4天铁路发送旅客低于100万人;累计退票达到1.15亿张。所以我们经过研判,近期铁路不会出现返城的客流高峰。
对于铁路系统如何做到有效的防控?
李文新介绍,我们铁路系统结合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第一,最大限度避免旅客聚集,从旅客买票、进站、乘车、出站,全流程减少旅客聚集,尽量分散。第二,强化发热旅客筛查和应急处置。目前我们已经下交车上发热旅客502趟次596人。第三,加强站车通风、消毒、保洁工作。第四,加强铁路职工自身健康防护。因为铁路职工在一线,直接服务旅客,所以对自身防护,我们严格按照标准落实。对于职工出乘、退乘,每次要进行体温检测,对于超过37.3度的,暂停上岗。
交通运输部:全国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下降78.01%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介绍,从全国高速公路网实际监测的流量看,2月9日(正月十六)以来,全国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为599.65万辆次,比去年同期减少2126.98万辆次,下降了78.01%,不到原来高速公路车流量的1/4。
他表示,预计整个疫情防控期间,全国高速公路仍将处于低流量状态,返程会有一点小高峰,但是小高峰也就相当于去年的1/5或1/6。
民航局:退票金额超200亿,已最大限度减少非刚性需求
民航局副局长李健介绍,受疫情的影响,民航客流量大幅下降,从1月25日至2月14日,民航日均运输旅客47万人次,是去年同期的1/4。
民航局从1月21日开始,连续四次发布免费退票的政策。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外航空公司共办理退票超过2000万张,票面金额超过200亿元。
2000多万张退票,已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非刚性需求”。面对疫情的变化,许多旅客主动取消了商务出行、探亲访友、旅游度假等安排。随着各部门、各地区疫情防控的要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各类出行人员已经提前返回,这也减少了后期返程的压力。
会上有记者提问,乘坐火车、飞机前没有问题,出行中如果发现发热等症状,交通部门将如何应对?对发现疑似患者或者确诊患者的飞机和列车,相关部门如何进行消毒处理?消毒过程是怎样的?
李健表示,首先加强对客流的监控,随时做好运力的调整,将航班便利化乘坐作为重要要求,部署相关航空公司旅客订座实时监控,一旦客座率比较高,将换大机型或者增加航班量,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第二,防控结果。一方面坚决防控,机场进出旅客进行体温检测,应查尽查,同时对发热旅客及时处置,各航空公司也加强国内航班信息的收集,在值机、登机各个环节配备体温检测和医疗设备,尽最大努力避免把病毒带进机场、带上飞机。另一方面,精细控制。各运输机场要加强通风消毒,结合航展类的结构布局和当地的气候,采取切实可行的通风、通气的措施,航空器要做好航空器空气系统的检测,加强检测的频次,更换过滤芯等部件,确保客舱空气清新。同时,在客舱留有留观区,分散安排旅客等精细化措施,不让机场和飞机舱作为病毒传播的渠道。
另外,对机上发烧旅客,专门制定了技术指南,客舱乘务员都经过专门训练,航班上同时配备了机载防疫包等设备,如遇发热旅客,乘务员将按照程序及时处置,包括对航空器的终末消毒,座位、航空器都要依照程序做消毒工作。还专门研制了机上专用的消毒剂,既能杀灭毒菌、病毒,又能满足飞机试航和防止飞机损伤的特殊消毒剂。以上的防治指南近期还会发布英文版,供外国的航空公司和机组参考。
来源丨北京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等
编辑丨黄俏华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