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对近日发布的《广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实施方案》进行解读。
▲发布会现场。南国早报记者张若凡摄
发生在社区和农村的有49起,占98%
自治区疾控中心副主任黄兆勇介绍,社区和农村是广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聚集性疫情的多发地。截至3月1日,全区共发生50起聚集性疫情,涉及病例数148例,占全部病例58.73%(148/252)。其中发生在社区和农村的有49起,占98%。
做好社区和农村新冠肺炎疫情早发现,需要严格实行社区(村)、单位管理,全面摸清人员底数,及时掌握相关人员健康、外出、就学、工作、旅游、走亲访友等情况,分类建档,实现精准管理。
低风险地区社区(村)、单位的业主及承租户经检测体温正常后,可自由进出。非本社区(村)、单位人员凭健康码或健康证明,在测量体温正常后方可进入。对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员,按要求及时处置。对来自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的区外人员及区内中风险地区无健康码或健康证明(经核实)的人员,实行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14天。
同时,继续做好联防联控。服从县(区、市)统一指挥,不得拒绝外出后的人员返回,开展宣传教育、上门排查、心理疏导、关爱帮扶等工作,落实好流行病学调查、预检分诊转诊等工作,并严格密切接触者管控和发热者管理。
密切接触者和疑似病例隔离方法有何区别
“四早”实施方案中,要求各地设置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发现密切接触者、疑似病例后,立即采取隔离措施。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和疑似病例如何管理?什么情况下可以解除隔离?
针对这些问题,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防控救治专家组成员、自治区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秦志强介绍,密切接触者和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隔离方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就是单间居住管理和每天都有医务人员观察监测症状等,不同之处是隔离地点、观察监测内容和管理方式不同。一是隔离地点不同:密切接触者在集中医学观察点隔离;疑似病例在定点医疗机构隔离。二是观察监测内容不同:密切接触者着重于是否出现发热和各种症状,必要时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疑似病例除了观察症状之外,还要多次检测新冠病毒核酸,确定是否是新冠肺炎病例,如果排除了新冠肺炎,医疗机构还要对造成类似新冠肺炎表现的疾病进行诊断。
什么情况下可以解除隔离
关于什么情况下可以解除隔离,秦志强介绍,新冠肺炎潜伏期绝大部分都在14天内。因此,密切接触者自最后接触新冠肺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后医学观察满14天,如果没有症状而且排除了无症状感染者,可以解除医学观察隔离。疑似病例隔离期间如果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转为确诊病例,按照确诊病例管理;如果核酸检测2次或以上都是阴性,排除新冠肺炎后还需要对其他类似新冠肺炎表现的疾病进行治疗,体温正常3天以上、病情明显好转后才能解除隔离。
编辑丨唐爱春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下载南国早报APP
新闻24小时不间断
↓↓↓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关注南国早报官微
新闻早知道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