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对抗新冠病毒的这场“战疫”,必将成为每个经历者深刻的人生记忆。众志成城、全民动员的防疫措施贯彻,以及规模空前、无微不至的防疫知识普及,都给公众的思想和行为带来深远影响,改写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按照心理学理论,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形成需要三四十天,时间越长习惯越牢。此次“战疫”历时已约50天,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习惯的改变,哪些好习惯应该保持下去?听听大家都是怎么说的吧。
▲ 市民戴着口罩乘坐南宁市地铁1号线出行。新华社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出门戴口罩、进屋先洗手、给外用衣服物品消毒等,已成为大部分人生活中的“自觉动作”。好的卫生习惯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疫情结束后,大家还会坚持这些习惯吗?对此,记者进行了解。
常戴口罩勤洗手,孩子也学好习惯
疫情发生后,南宁市民黄女士和大家一样,只要一出门就戴上口罩,刚开始觉得口罩戴久了有点闷,但慢慢地,她就习惯了。
黄女士说,疫情没发生前,她没有戴口罩的习惯,“现在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戴口罩”。
黄女士还养成了勤洗手、不用手乱揉耳鼻眼的习惯。不管去哪里,只要触碰了外界物品,她便不会再触碰自己的耳鼻眼。
一天下来,黄女士起码要洗六七次手。4岁的儿子看在眼里,也向妈妈学习。每次到了饭点,就主动去洗手,且都洗够两分钟。
▲ 黄女士在洗手。受访者供图
黄女士认为,大人只要以身作则,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等在疫情结束后,她和孩子会继续在生活中保持这一好习惯。
公筷母勺上饭桌,养成就餐好习惯
“病毒会通过唾沫传播,咱们还是使用公筷吧。”疫情发生后,南宁市民陈先生向家里人提议。
一开始时,在餐桌上使用公筷母勺,一家人都不太习惯。尤其是孩子,还是喜欢直接用自己的筷子夹菜。但在陈先生的提醒下,大家开始慢慢适应。
和陈先生一样,市民黎女士也在疫情期间坚持使用公筷母勺,在她看来,在饭桌上,多放一双筷子和一个勺子,并不麻烦,但却可以保证卫生,杜绝不必要的细菌和病毒传播。
▲黎女士一家使用公筷母勺。受访者供图。
常给物品消消毒,携带免洗洗手液
在疫情期间,不少人养成了给衣物消毒、外衣单独放置的习惯。有的家庭,还重新布置了家居摆设。
市民周女士在客厅入户门处辟出了1平方米的玄关区,设置衣钩挂外衣和包包,每天进门先换装整理后才做其他事情。
周女士说:“以前一回家我都是把外套、包包往沙发上乱扔,现在注重了入户仪式感,生活也清爽很多,好习惯会坚持下去”。
市民刘女士还会给钥匙、手机、挂件、门把手等进行消毒,“这些用品接触的频率高,经常消毒能减少病菌的传播。”她说。
还有的市民养成了随身携带免洗洗手液的习惯。
陆女士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疫情发生后,她屯了不少免洗洗手液,分别放置在办公室、宿舍和家里,在背包也放了一瓶。
▲ 陆女士已经习惯在办公室放置免洗洗手液。受访者供图
在工作时,如果手碰到多人接触的文件、箱子等物品,事后她会马上掏出免洗洗手液洗手。外出丢垃圾、拆快递,她也会随时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很有必要的。”陆女士打算今后要将这个好习惯保持下去。
采访侧记
经过这场疫情,她的卫生意识提高了
3月5日上午6时50分,南宁市民甘女士出门,等电梯时,她会从包里抽出一张纸巾按电梯,进电梯后,再用纸巾按键。
出电梯后,甘女士将用过纸巾的对折,隔着纸扭开单元门锁。这张纸巾结束了使命,被放入垃圾箱。
▲ 甘女士出门使用防疫消毒装备。
上午7时,甘女士搭乘的公交车即将到站,上车前,她戴上了一次性手套。上车后,她选择站在车厢中间,只用手扶着把手,下车转乘地铁,也是如此。
下地铁后,她乘公司大巴上班,在此期间,拿出第二张纸巾,用来扣安全扣。
傍晚6时,甘女士准时下班,重复上午出门时的系列流程。
到家后,她把鞋子放在屋外,并对着门把手、衣物、钥匙等进行酒精消毒。
从2月17日开始上班至今,甘女士每天都在重复这样的生活,她已开始习惯了。
甘女士称,为了防疫,在复工之后,她还在网上购买了30件一次性雨衣,外出时候穿。
“看起来有些搞笑,而且不知道能不能真的阻挡病毒,但只要是为了家人安全,怎样小心都不为过。”甘女士说。
她穿雨衣出门的行为,一直持续到3月3日。因为当天,她通过新闻了解到,南宁连续几天新增病例为0,形势有好转,她才决定不再穿雨衣出门,并把自己在网上新订的40件一次性雨衣退了。
疫情解除后,这些习惯是否还会保持?
甘女士说,通这这场疫情,她的个人卫生意识提高了。疫情解除后,她乘坐公共交通还是会戴口罩和手套,继续用纸巾按电梯,并决心让家里的老人、孩子也形成这种好的卫生习惯。
编辑丨黄灼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下载南国早报APP
新闻24小时不间断
↓↓↓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关注南国早报官微
新闻早知道
↓↓↓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