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阳,放宽心,我会尽力帮你寻找家人。”4月21日上午10许,李凤玲再次来到南宁市兴宁区一安置点开导黄阳(音)。眼前的黄阳,1.7米的个头,皮肤白净、衣服整洁,说话流利、思路清晰,看不出是个流浪多年的小伙。
▲今年2月,李凤玲与民警在高峰路2号拆迁房内见到了黄阳(左一)。高峰社区供图
李凤玲是兴宁区民生街道高峰社区居委会主任。今年2月的一天,她与派出所民警、网格员在高峰路2号开展疫情防控巡察工作时,发现了黄阳。这个18岁左右的小伙子,在疫情期间生活难以为继,主动向李凤玲求助。
李凤玲向多个部门反映后,4月9日,黄阳被送到兴宁区一安置点隔离14天。
4月21日,黄阳告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他从小跟爸爸在南宁流浪,没有见过妈妈,平时居无定所,栖住在市中心的拆迁房中。去年,爸爸不见了踪影,他辗转留在高峰路2号的拆迁房中。
他依稀记得,小时候就读过小鸡村菜市附近的幼儿园,也上过几天小学,“爸爸打零工、拾破烂,只够糊口,后来就不能供我继续上学了。每天,我就和爸爸去外面捡破烂,有时候爸爸会买报纸读给我听,我学会了认字,但不会写”。
去年5月,黄阳的爸爸突然离开高峰路2号,再也没回来。黄阳靠发传单、卸货等挣一些钱,仅够糊口。他说,自己还抡大锤,敲打拆迁房残垣断壁的混凝土块,撬出钢筋、铁条来卖废旧,“铁条每公斤才卖1元,再累我也得干,因为我要靠自己的双手生活”。
▲黄阳近照。高峰社区提供
10多天来,李凤玲多次拨打德保、田林等地的电话,想方设法联系黄阳的父亲——黄东金(或黄大丁,音),但一无所获。
“我记得有一次爸爸带我坐上去靖西的班车,可能我家在德保、田东或田林,那里有几口井,家里是红砖房。十几岁时,我曾经骑着一辆破单车往西乡塘方向走,我想回家,但怎么也骑不到家,我就在路边哭……”说到说着,黄阳的眼眶湿润了。
“我希望尽快找到爸爸,见到妈妈,也希望早日办上身份证,可以到停车场当一名秩序员,自食其力。”说起未来,黄阳不无期盼。
记者从兴宁派出所获悉,该所查询户籍系统,未能找到黄阳的身份信息,很可能他父亲并没有给他上过户口。
李凤玲说,4月23日隔离结束后,她将把黄阳送到救助站,由救助站联合公安部门寻找黄阳的父亲,并争取为他办理身份证,“只要允许,我愿意让黄阳落户在我家”。
编辑 | 胡志伟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