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个月的广西“壮族三月三”线上民俗文化活动落下了帷幕。今年,广西各文化艺术场馆以创新灵活的方式,充分使用互联网、新媒体、云技术等手段,突出“云”特色,打造一个别具特色的“壮族三月三”,让非遗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
手工课成为抖音“网红”
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广西各地博物馆不得不全力开展多种线上教育宣传活动。尽管线上活动的条件并不特别完善,但广西博物馆仍扬长避短另辟蹊径。日前,广西博物馆的“多彩印记 云享三月三”活动已圆满落下帷幕。
▲广西博物馆录制视频教大家用橡皮泥制作少数民族银饰。广西博物馆供图
记者了解到,从3月26日~4月26日,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有超过32万的观众和广西博物馆一起在线上“云聚”,共同度过了充满创意与趣味的“三月三”。
云上相聚,让广西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周周学”手工课程成为了“网红”。广西博物馆不仅在粉丝微信群开展活动,还特地开通抖音账号,在“壮族三月三”推出了6期“知识+手工”短视频,每期视频都提取一个广西非遗民族文化的知识点,由讲解员用简洁而充满趣味的语言进行解读,手工部分则在线上指导大家,选取家里就有的材料进行创作。
充满民族风情的知识和“云”手工,不仅让“粉丝”们在家里就能通过网络的方式云聚在广西博物馆,抖音的直播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抖友”,一起融入到广西的节日氛围中。
直播让非遗“活”起来
想要成为“网红”,直播主持也很关键。“壮族三月三”活动月期间,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采用“主播+教授”的方式,邀请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的相关教授走进直播间,与电视台主持人、网络主播共同为广大网友介绍南宁非遗、壮乡非遗,通过直播的方式,让非遗“活”在大众身边。
▲直播讲解五彩丝线如何变作华丽民族服饰。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供图
直播现场制作的DIY米粉色香味俱佳,隔着屏幕都散发出“香味”,让网友们垂涎欲滴,撩动了大家的味蕾,激发了大家疫情结束后来南宁品尝广西十大米粉的欲望;
直播探秘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传承基地,亲自采摘染色植物原料,揭晓制作秘诀,满足了网友们强烈的好奇心;
直播镜头直击五彩丝线变成华丽民族服饰、潮流文创产品、家居饰品的神奇过程,伴随着教授的文化解读,网友们近距离欣赏到了壮族指尖技艺的魅力;
直播间移到壮族织锦传承基地,教授现场解读壮锦文化,传承人演示织机操作,揭开了壮族传统手工织锦的神秘面纱,让这“中国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不再那么“高冷”。
据统计,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此次为广大网友在线直播南宁非遗、壮乡非遗,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直播收看量达14.6万人次,其中宾阳壮族织锦制作技艺收看量达7.3万人次,网友与非遗传承人在线互动,持续不断的打CALL,纷纷“路转粉”为非遗文化遗产点赞。不少网友激动地表示:“用刺绣元素做的文创产品好喜欢”、“好好吃的样子哦”、“织锦的衣服好好看”。一场场非遗文化的精彩直播,收获了一大批年轻网友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喜爱。
线上展览走出国门
虽受疫情影响,广西自然博物馆的线上展览同样走出国门,去到越南。近日,广西自然博物馆与河内中国文化中心共同制作的中越文《心仪广西——广西自然和文化遗产展》,在河内中国文化中心新媒体平台首次展出,让宅在家里的越南朋友能够轻松“云”游广西。
▲广西自然博物馆在河内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线上展览。广西自然博物馆供图
该线上展览以展示广西特色自然景观、特色珍稀动植物、壮族医药植物、恐龙文化遗存等内容,图文并茂,重点介绍了广西特色自然科普知识和旅游资源,在展现魅力广西的同时,增进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编辑 | 黄岸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