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战火纷飞的前线上有白衣天使的身影;70多年后,和平年代的疫情下打响了“没有硝烟的战争”,白衣战士同样冲在第一线。 “5·12”国际护士节前夕,南宁市一名百岁“战地护士”和一批90后“抗疫护士”聚首,两代人,穿白衣,上“战场”,都是源于共同的信念:只要国家和人民有需要,我们势必全力以赴。
▲年轻护士跟老人分享从武汉带回来的战疫纪念册《武汉一定赢》。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张若凡/摄
战火纷飞的年代不负青春
出生于1920年的成宇,今年正好百岁。她曾是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护理工作者,也是一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战地护士”。
5月7日上午,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四名年轻护士来到成宇老人的家里看望她。今年的探望有些与众不同,因为这四人作为广西支援武汉的抗疫医务人员,在武汉奋战了40多天。 “战疫”经历让他们与前辈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成宇老人1942年毕业于江苏泰州福音医院高级护校,随后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随部队转战苏、鲁、冀、豫等地,完成艰苦的医护工作。
老人回忆,当时在野战医院,她被安排在手术队工作,参与伤员的手术和护理,很多都是重伤员。当地群众把伤员从前线抬下来,他们就立即开始救治,有时候战役打响了,伤员源源不断地抬下来,他们就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地救治。
老人说,那时候年轻,也不觉得苦、累,只知道既然参加了革命,那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克服, “国家人民有需要,我们势必全力以赴”。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不畏艰险
听了老人的经历,几名年轻护士颇有感触, “您是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战斗,我们打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是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就是救人”。
包艳红是一名“95后”护士,得知疫情中的武汉急需支援时,她第一时间就报名了,随后支援武昌方舱医院,从开舱到休舱,奋战了46天。在方舱医院里,她的主要任务是给患者进行咽拭子采集。
“患者咳一咳,医生抖三抖,取一次咽拭子倒下一个人。”这是业内对咽拭子采集风险高的评价。咽拭子采集是新冠肺炎病毒核酸筛查的第一步,采集过程需要直接面对患者的气道,将棉签近距离伸进患者喉咙,擦拭咽后壁或扁桃体甚至更深部位。
一个张嘴的动作,意味着可能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飞沫。有时患者会忍不住咳嗽,甚至呕吐,更多带着病毒的飞沫将采样人员笼罩,哪怕防护服有一丁点缝隙,采样人员就可能面临感染风险。每一次采样,都是与病毒短兵相接。咽拭子采集的医护人员也被称为“勇士”。
包艳红说,她相信只要防护到位,规范操作,就不怕与病毒接触。她和队友两人一组搭档,最多的一天完成了109份咽拭子采集。
▲百岁“战地护士”和90后“抗疫护士”聚首。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张若凡/摄
听着年轻人讲述支援武汉的点点滴滴,成宇老人说,疫情期间,她每天都看报纸关注抗疫动态,知道有一批又一批广西医务人员前仆后继驰援武汉,危险和艰苦可想而知,这些年轻人还是扛过来了, “没有你们,这场仗就打不赢”。
作为广西第四批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的队员,男护士黄振榜先后支援了沌口方舱医院和武汉协和医院西院。 “战疫”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黄振榜有一些跟往年不一样的感受, “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勇敢地去了,并且完成了任务,很荣幸”。跟老前辈的一番交谈更是让他感到,尽管时间流逝,白衣天使的职责和担当却从未改变,代代流传了下来。
编辑丨刘冬妮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