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来自河池南丹县的黎承芳一大早就驱车前往南宁市救助管理站,上午10时30分左右,他终于见到走失了25年的父亲黎堂桂。
儿子4岁时,他因精神疾病走失
黎承芳是南丹县八圩瑶族乡吧哈村人,在他年幼时,父亲因病走失了。“对于父亲的影像很模糊,只是觉得别人都有爸爸可以喊,为什么我没有。”黎承芳说。
据吧哈村党支部书记兰少强介绍,黎堂桂出生于1970年,结婚后不久就出现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家人曾多次带他前往镇上接受治疗,但由于家境贫穷,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救治。
▲黎承芳给了父亲一个拥抱。
在黎承芳4岁那年,黎堂桂因精神疾病发作,再次离家出走。当时村里不少亲戚都帮忙寻找,但辗转多个地方仍无果,不得不放弃。“当时黎堂桂的亲戚们都很无奈,但也不知道怎么办。”兰少强说。
黎堂桂走失时,兰少强还在外地求学,回到村里才知道有人走失。直到今年,社工打电话到村里寻亲,他通过多方打听,才了解当年黎堂桂走失的情况。
辗转寻亲,靠家乡话唤醒记忆
黎堂桂离家出走后,曾辗转多个地方。2012年时,他来南宁市救助管理站求助,工作人员在交谈中发现,黎堂桂的精神疾病比较严重,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于是将其送往康复中心接受治疗。
经过系列治疗后,黎堂桂的精神状态逐渐趋于稳定,能和人进行一些正常的交流。
▲黎承芳一直握着父亲的手。
2019年10月,南宁市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介入了解黎堂桂的情况,想要帮其寻找家人,主要由黄一峰、李琳娟、李广军三名社工负责。一开始,在询问名字时,黎堂桂称自己叫做“李自刚”(谐音),后来又介绍自己为“李自杰”(谐音),“很多的信息都对不上,没有头绪。”李琳娟说。
▲黎承芳向工作人员了解父亲的病情。
在一次交流过程中,李琳娟发现黎堂桂会讲桂柳话,并称自己来自南丹。“当时他表述很清晰,感觉像是真的。”于是她和同事将南丹县的各个镇、乡的名字写在卡片,一个个地问黎堂桂是否认识,在指到“八圩瑶族乡”时,黎堂桂很肯定地说,自己是那里的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社工们联系上乡里的人,并打听到吧哈村确实曾经有一位村民走失多年。
父子相见,回家比什么都重要
刚开始,社工将“李自刚”“李自杰”等名字报给兰少强时,兰少强很肯定地说没有这个人,但是黎堂桂的特征、走失情况又和村里当年走失的村民情况相似。于是,双方约定,找来黎堂桂的亲戚,通过视频和黎堂桂本人确认。
视频时,黎堂桂和村里的亲戚用家乡话交流,并很清楚地说出了大部分亲戚的名字和小名,大家这才确定,他就是当年走失的黎堂桂。
确认黎堂桂的身份后,兰少强马上联系了在广东打工的黎承芳。得知父亲被找到,黎承芳都不敢相信,“走失20多年了,我们都以为再也无法相见了。”黎承芳说。
20多年来,母亲改嫁,爷爷奶奶过世,黎承芳也早已成家立业。对于父亲这个词,他感觉非常地陌生,但内心又生出一股焦虑和渴望,想要马上见到父亲!即使失散多年,他仍旧想找回那份缺失的父爱。
由于父亲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为了唤醒他对家乡的记忆,黎承芳和两个老乡特地穿起了家乡的瑶族服饰。当天,父子两人相见,黎承芳上前一把握住了父亲的手,“走!我带你回家!”
▲黎承芳一行人为南宁市救助管理站送上感谢锦旗。
通过工作人员,黎承芳了解了父亲的病情,尽管目前已经稳定,但仍需要长期服药。对此,兰少强称,村委已经打算为黎堂桂申请低保以及残疾人补贴等相关政策。“我们会尽力让他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黎承芳则称,自己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带父亲回家,让他见见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回家比什么都重要。”他想尽量弥补那些父子错过的时光。
编辑|刘冬妮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