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泞土路到村通水泥路,从大石山区到白墙黑瓦的新农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迈入万元时代……来自广西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罗朝阳和祝雪兰,对家乡新变化如数家珍。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他们还带来了对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新期盼。
异地搬迁搬出幸福生活
百色市田阳区那满镇新立村党总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罗朝阳代表今年57岁,他从27岁起担任村干,一干就是30年。新立村共有21个自然屯,其中11个自然屯位于大石山区。10年前,对于怎么改善村民生活,作为带头人的罗朝阳心里也没底。
2010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到新立村考察。“临上车时,他对我说:‘罗书记,我也给你一句承诺,新立会有大变化。’”罗朝阳说,这句话坚定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信心,经过艰苦奋斗,如今的新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村里出门都是泥泞路,现在想找一条土路都很难。”罗朝阳说,2010年~2019年,依靠党和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新立村共修了26条水泥路,学校等设施也得到了改善。
▲如今的新立村已是旧貌换新颜。罗朝阳 摄
为解决大石山区群众的生存问题,政府通过生态易地扶贫搬迁的办法,把新立村原在大石山区的158户居民全部搬迁出大山,并调整种植高效的农作物,使一批群众脱了贫。村里办起了农家乐,镇上建设有扶贫产业园,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
“以前村民种甘蔗,一年收一次,一亩地的产出只有2500元,减去种子、耕地、种植、施肥、砍收、装车等成本1500元后,每亩地纯收入不超过1000元。”罗朝阳说,调整产业结构后,村民改种经济效益高的西红柿、芒果,秋冬菜等。经过努力,该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25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09万元。
▲新立村旧貌,居民们居住的房子。罗朝阳 摄目前,新立村还有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们有信心今年全部脱贫摘帽。”罗朝阳说,“在建成全面小康、实施乡村振兴中,乡亲们有一个期待,就是要把新立村建设成望得见青山、看得到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壮乡最美乡村。”
依托茶产业走上致富路
位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西北部的山坪村,是一个地处偏远的瑶族村,村民大多住在海拔600米的半山腰上。这里一度基础设施落后,不通路也不通网络,曾是苍梧县19个自治区级重点贫困村之一。2003年,村民才从机耕路走上了土泥路。
“我在2013年当上全国人大代表,当时村里通向山外的仍然是泥路。”广西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党支部书记祝雪兰代表回忆,从镇上到村里,开摩托车需要1个多小时,农产品卖不出去,也没有客商进村收购。
要想富,先修路。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小组讨论中,祝雪兰提出加快修通到村级硬化道路的建议。后来,通向山坪村的水泥路修通了,村民种植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要想脱贫,最实在的就是把村集体经济搞上去,让群众的收入跟上来。”当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祝雪兰带领村民发挥该村地处六堡茶种植核心区的优势,加快富民兴村步伐。
她积极献言献策,如建议加大六堡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让客商能顺畅走进大山,把六堡茶源源不断地运出去。她提出的建设“茶船古道”的建议,得到当地政府高度关注,吸引企业前来开发投资。
经过这些年不懈努力,目前,山坪村10个村小组中已有5个通了水泥路,乡亲们种的茶叶有销路,家家户户住上新房,部分家庭还购买了私家车。该村还在2016年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
“下一步,我们打算推进山坪村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六堡茶、旅游和瑶族文化相结合的发展路子。”祝雪兰说,少数民族山区的居民住得比较分散,按当地政策,符合列入扶贫项目库修路计划的对象,必须是20户以上的村小组。村小组公路是村民连通外界、发展经济的纽带,山坪村有的村小组不满20户,但也迫切希望尽快修通水泥路。
编辑丨陈程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