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03天,1513名教师参与录制,播出2095节优秀课例,全区点击量达15.2亿次,全区点播人数达3.42亿人次,看似简单的一组数据,是对广西中小学“空中课堂”最好的总结。受疫情影响,我区的中小学延迟开学,南宁市教育局受自治区教育厅委托录制广西“空中课堂”课程,全区800多万中小学生通过线上教学,实现停课不停学。随着线下教学恢复,“空中课堂”并没有就此停止。
▲滨湖路小学全体录课教师合影。本文图片均为学校供图
103天播出2095节优秀课例
我区的“空中课堂”启动特别早,1月28日南宁市教科所下发选聘优秀教师录制“空中课堂”优秀课例通知,2月3日,南宁市高中和初中毕业班课程即率先上线试播,2月10日所有学段课程上线播出,供全区中小学生点播观看学习。
截至5月15日,共有1513名教师、250名技术人员参与录制工作,播出12个年级20门学科2095节优秀课例。每一节“空中课堂”课程的录制,背后还凝聚着许多优秀教师、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的汗水。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语文学科李农老师录课。
其中,南宁市教科所承担着设计课程的总体框架,组织指导优秀教师录课。“空中课堂”优秀课例录制涉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等20个学科。参与录课的教师均为自愿参加,既有正高级、特级教师,也有南宁市教坛明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等。
老师接到录课任务后,会得到由南宁市教科所组织的备课指导专家组支持,专家组成员与录课教师共同研课、备课。在备课指导群里,老师们每天晚上10时至11时,都会围绕着备课和录课的问题,热烈讨论。有教师凌晨3时还上传教案、课件征求教研员的意见,在群里开展交流。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黄景彬老师协助录课教师剪辑视频。
南宁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则是“空中课堂”的技术保障,所有录制的课程都要交由技术人员审核,一帧帧的检查,对声画不同步、图像参数不符等问题,都要重新修改。起初,南宁市使用了25间录播教室,当发展到全学段开课后,南宁共使用了111间录播教室。
有的老师为录课通宵达旦工作
记者走访了多所参与录课的中小学校,发现每一位老师录课背后,都付出很多,也有不少感人的故事。
“没想到录一节课会这么困难!”1月28日,当全国上下都在关心着疫情走向时,南宁二中物理老师陈娜接到教科所电话,南宁要录制一批优秀课例,电话那头询问:“能参与录播吗?”“没问题!”陈娜答应得很爽快。安排陈娜录制的是一节她的精品课,该课曾参加过广西的录像课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课程已经被打磨得比较好,“当时以为,录课不过是重新讲一次,难度不大。”
▲南宁二中陈娜老师自制上课需要的教材。
然而,陈娜老师很快发现,录课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录像课是对老师上课的实录,课堂上有学生互动,参与课堂讨论,她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反馈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然而,录课最大的困难在于上课时没有学生,学生隔着屏幕听课,她需要提前预设好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对此自问自答。同时,线下上课老师有些小口误,不影响整节课的效果,然而录课中老师的口头禅、用语不规范等,在回看时会显得特别明显。第一次录课失败,她又准备了两天,把要上课的内容一字字写出来,对语言进行精炼,再一遍遍练习后,才重新进行录课。
天桃实验学校英语组蔡倩老师,接到紧急任务,因为课程临时调整,只有24小时备课时间,需在两天内完成录制、上传,在熬了两个通宵后,她录制的课程终于按时上传平台。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共有50位老师参与录制了78节课例,任乔旻、李超两位老师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课程拍摄、剪辑和上传工作,他们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确保课例视频质量并按时上传。
南宁将建“空中课堂”长效机制
提起“空中课堂”,学生、家长纷纷点赞。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的罗罡今年初二,他表示通过“空中课堂”这个平台学习更灵活,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回放,还可以通过暂停或截屏的方式,慢慢抄笔记。“空中课堂”还培养了他学习的计划性和自律性。
“参加‘空中课堂’的录制,南宁的老师们不仅付出很多,也成长很多。”南宁市教科所所长戴启猛是广西中小学“空中课堂”组织者,同时也是数学特级教师,他不仅带头录制了一节数学课,还为全区中小学生录制了一节开学特辑,介绍如何做好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无缝衔接。因为参与“空中课堂”项目,以前不懂编辑课程的他,已经能独立编辑一节网课,并掌握了录课全流程。
▲南宁二中文尚平老师与“空中课堂”录课老师交流心得。
虽然学校已陆续开课,但南宁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李钦才认为,这并不意味着“空中课堂”已结束,南宁将建立“空中课堂”长效机制。据悉,疫情期间录制的课程,在南宁教育云平台可点播回看。随着天气逐渐炎热,教育部门还计划录制防溺水的教育视频,同时疫情下的心理疏导等课程,也将录制好在网上播放。
据了解,我区有些农村学校的老师曾向自治区教育厅提意见,希望“空中课堂”能一直播下去。戴启猛认为,录制“空中课堂”不是一个地市的责任,我国应该从国家层面,在线上打造全套、全学段的优质课程资源,这样家长、学生想看时,可以随时通过网上收获优质教育资源。
编辑丨马海亮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