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3任支书,坚持24年,打钝了钢钎2000多根,打通了460米的出山隧道,他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来到天等采访扶贫工作,最先听到的是立屯的事迹,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故事。
立屯精神的引领,全县干部群众多年的拼搏,让国定贫困县天等退出贫困县序列。
“群众不脱贫,我不回南宁”
骄阳下,天等县都康乡把孔村第一书记伍勤忠不由停下脚步,前面是稻浪滚滚。“富硒稻又是一个丰收年。”伍勤忠面带微笑道。
这位“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2018年3月驻村期满后,选择了留任。“群众不脱贫,我不回南宁。”带着誓言,他又投入到新一轮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这里的乡村深深地打动了我。”伍勤忠说。
脱贫攻坚的主体是人,是队伍。驻村扶贫工作队是脱贫攻坚的组织者、实施者、攻坚者。
近年来,天等县用立屯精神鼓舞干部群众,着力把一线工作队员打造成为群众信、百姓服、农民听的指挥员、战斗员、服务员,为脱贫攻坚斩关夺隘、攻城拔寨。
目前,全县选派的337名工作队员中,平均年龄38.5岁,属于公务员、事业编业务骨干315人,占比93.4%。
此外,天等县从激励厚爱,激发脱贫攻坚热情,注重从驻村保障、“前帮后援”、激励重用等方面搭建平台,有效激发驻村工作队员干事创业激情。由县财政出资300多万元经费统一购买了609辆驻村专用电车和285台热水器供驻村队员使用,改善驻村条件。同时,对表现优秀的驻村工作队员及时予以提拔使用,几年来提拔重用90名工作队员。
几年来,驻村工作队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充分发挥脱贫攻坚主力军、尖刀兵的作用,推动全县50个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1.51%。
“不等不靠要,扔掉贫困帽”
“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等不靠要,扔掉我的贫困帽子。”夜色朦胧下的东平乡平贯村,零丰宾激昂地向大家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纯朴的话语,通过手中的麦克风,回荡在小村庄里……一场动人的“脱贫故事会”在天等这片石漠化片区开讲。
“脱贫故事会”旨在加大扶志扶智力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虽然我身体残疾,但我决不能拖后腿,必须想方设法脱贫。”零丰宾说。2015年,他家被纳为贫困户。
零丰宾开始千方百计地寻找脱贫致富路,除了外出表演获得收入外,还开起小卖部,养起猪。2016年,通过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扩大小卖部经营。身残志坚的他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成功地扔掉贫困帽。
“《水手》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这句歌词深深地激励着我,让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身体残疾又如何,只要我敢去做、敢去拼,就一定会脱贫。”零丰宾向大家说。
零丰宾的脱贫故事传到了同屯的贫困户农良勇耳中,四肢发达、手脚健全的他深受鼓舞,他主动找到零丰宾,向他学习安装拆卸音响设备技术和各种表演技能,并加入文艺队。2017年底,农良勇也扔掉了贫困帽。
在天等县脱贫攻坚道路上,涌现出了一批依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光荣脱贫的先进典型。无论是都康乡人穷志不穷、自强自立办厂实现脱贫的农梅花,还是福新乡克服自身困难,争取发展生产实现脱贫的黄才斌,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典型脱贫致富故事在“脱贫故事会”的舞台上激励着村民们。
“一人孤身走,全家幸福归”
愿苦干,不苦熬,是天等人骨子里的特质。
山多地少,资源匮乏,食不果腹,怎么办?面对到处耸立的石头,天等人唯有走出大山,在他乡开辟“第二战场”,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天等县常年在外务工创业人员13.6万,占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他们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义乌、梧州等国内各个城市,开桂林米粉店、开旅舍或宾馆、开宝石首饰加工厂……
从山里走出来的天等人,凭借着不怕苦、能吃苦的优势,在远离家乡的都市,风生水起,如鱼得水,形成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创业的“天等品牌”,用一股拼劲“闯”出劳务经济的“劳务神话”,仅2019年,天等县创造的外出务工收入就超过了24亿元。
作为第一批到北京开桂林米粉店的天等人,王卫国坦言:“刚开始人生地不熟,起早贪黑,非常辛苦。后来生意慢慢变好,我们才能在北京站稳脚跟。”
如今,王卫国在北京经营着几家桂林米粉店,并带领一大批天等人在北京创业。
黄宝红是天等县宁干乡永乐村永宁屯人,他常感慨地说,自己是一个农村娃,没读过多少书,十几岁就出去打拼,后来竟然跟美国人做起了生意,每每想起,就像做梦一样。
有人往外走,有人向乡归。黄宝红与王卫国的不同,在于他“一人孤身走,全家幸福归”。在外闯荡获得成功后,黄宝红选择了返乡发展,带领更多乡亲共同致富。
2013年2月,黄宝红从广东返乡,创办豪辉皮具厂,现有职工100多名,其中贫困户21人,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月销量80多万元。
编辑丨褚瑞懿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