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崇左龙州一名贫困户的蜕变:从“牛排长”到“牛司令”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利用原本丢弃的甘蔗尾梢喂牛,不但可以变废为宝,还能减少蔗梢焚烧对环境的影响。在崇左市龙州县下冻镇扶伦村,这种用蔗梢、蔗叶作饲料养的牛也叫做“甘牛”。受益于粤桂扶贫协作引进的现代养殖技术,当地建立了甘牛生态养殖基地,不仅延长了甘蔗产业链,也给当地贫困户带来更多的收益。

“不好意思,我得赶去装草料了。”6月28日,龙州县下冻镇扶伦村那渠屯的气温超过35℃,面对记者的采访,黄时江快步往山坡上走,因为他要抓紧时间把割下来的草料装到车上,让卡车拉到甘牛生态养殖场。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只好跟着他的步伐,见缝插针地采访。

▲6月28日,在龙州县下冻镇扶伦村那渠屯的甘牛生态养殖基地,牛群在宽敞通透的牛棚里小憩。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何学俏/摄

在群山环绕的一处平地,有一个占地面积200亩的甘牛生态养殖那渠园,黄时江是这里的工人之一。同时,这里也是黄时江从放牛到科学养牛的起点。

近年来,全国各地发展养殖业,让很多贫困户脱贫致富。也正是看到了这样的机遇,2017年,包括黄时江在内的6户村民(其中有5户贫困户)组团成立了合作社,盖起了厂房进行养牛,当时存栏量有30多头。

然而,现实并不如想象中美好。 “没有技术,不会管理,养的牛也不懂卖到哪里。”黄时江坦言,以前的养殖方式只能叫做放牛,仅仅坚持了一年多,他们就放弃了。

2018年11月,自治区网信办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廖煜彧带着村里16名骨干到了广东鹤山,参观了甘牛集团在当地的养牛场,那里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让大家折服。一个月后,当地的14户村民与基地签订用地合约,通过粤桂扶贫协作,成功引进甘牛养殖项目。

▲6月28日,在龙州县下冻镇扶伦村那渠屯甘牛生态养殖基地,养殖技术带头人在驾驶机械收割草料。截至目前,该基地累计完成肉牛养殖1900头,总计出栏1600多头,有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何学俏/摄

“因为牛饲料是蔗梢,所以叫做甘牛。”龙州县甘蔗尾梢养牛推广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甘蔗是龙州的主产业,没有大规模养牛之前,这里的甘蔗尾梢基本上都是焚烧处理,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甘牛公司带动扶伦村村民,利用产业奖补政策,积极发展肉牛养殖产业,首期项目带动该村269户贫困户分红4.98万元,2019 年收购甘蔗尾叶等青储料4000吨,延长了甘蔗产业链,农户增收100多万元。

那渠园作为全县甘牛生态养殖新起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下冻镇逐步形成“村村有生态养牛小区,屯屯有肉牛家庭农场”的肉牛养殖产业,夯实扶贫产业基础。

对于黄时江来说,成功脱贫、增收只是第一步。依托公司的肉牛和技术,黄时江目前已成为生态养殖基地的技术骨干和多面手,基本上可以独当一面。 “防疫、喂料、管理都是学问,需要不断学习。”黄时江表示,公司目前以育肥牛为主,也就是将从全国各地引进回来的牛,从150公斤养到400公斤左右,然后再销售。他说: “以传统的方式起码要养2~3年,通过科学养殖,效率至少提高一倍。”

据悉,截至目前,龙州县甘牛生态养殖那渠园累计完成肉牛养殖1900头,总计出栏1600多头,有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

编辑|刘冬妮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