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站在“医学之巅”发出“广西声音”,这个团队接连“解锁”技术难题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器官移植作为最顶尖的外科手术,被誉为“现代医学之巅”。在这个医学领域的金字塔尖,有一群广西医生在不断挑战,发出越来越响亮的“广西声音”——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器官移植团队在孙煦勇教授的带领下,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交出了一份令业内瞩目的“成绩单”。

▲来自江西的患者接受了肝肾联合移植手术,出院前与孙煦勇团队合影留念。院方供图

高起点:顶尖团队完成“世界首例”

6月26日,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手术室里,一台注定刷新历史的器官移植手术正在进行。

患者是来自江西的一名44岁男性,从2004年被诊断“多囊肝、多囊肾”开始,就一直饱受病痛折磨。随着两个重要器官接连走向衰竭,他面临着巨大的难题——普通的器官衰竭患者只需换一个器官,而他则需要同时换肝、换肾。

他辗转咨询过国内多家机构,有的只能换肝,有的只能换肾,而他所需要的肝肾联合移植,国内能拿下的团队少之又少。最终,他得知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孙煦勇教授团队能做这个手术。

孙煦勇团队不但拿下了这场多器官联合移植手术,而且拿下得非常漂亮——一个供体,一个切口,零输血。

在该院器官获取组织(OPO)团队的努力下,患者得以接收到同一名捐献者的肝脏和肾脏。孙煦勇带领团队只用了一个切口就同时将肝脏、肾脏移植进患者体内,并以“零输血”完美收官。一系列高难度操作使得患者最大程度获益,术后18天,肝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顺利出院。

这例手术的专业名称叫做原位一期肝肾联合移植术。院方经过文献查询,确认这是世界首例。当时距离该院器官移植科拿到资质只有8个月时间。

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209例器官移植手术,其中肾移植161例,肝移植39例,肝肾联合移植4例,胰肾联合移植3例,肝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1例,自体肾移植1例。

大满贯:练就“十项全能”,用好“生命馈赠”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器官移植科于2019年10月25日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资质批复,成为目前为止全国唯一一家同时获得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胰腺五个器官移植资质的单位。

该院整体引进了国内著名的孙煦勇教授团队,他带领的器官移植团队临床规模保持在国内前列:平均每年完成肾移植300~400例次、肝移植50例次,完成肝肾联合移植数27例次,胰肾联合移植69例次,2012年率先在广西地区完成肺移植,率先完成心脏、肝脏、肺脏、肾脏及多器官联合移植“大满贯”。

▲孙煦勇教授(中)正在进行器官移植手术。院方供图

尤其在多器官联合移植方面,该团队的手术量排在全国前三。业内把器官移植比喻成体操运动,肝移植、肾移植等就像是吊环、鞍马等单项项目,很多运动员只擅长某个单项,多器官联合移植则是“十项全能”,需要“打通任督二脉”才能包揽。

当多个器官可以联合移植,意味着病人能够获益巨大,比如糖尿病病人患了尿毒症,通过胰肾联合移植,就能同时解决两大难题。

多器官联合移植技术的成熟,还意味着器官利用率的提高,这一指标是器官移植团队综合实力的体现。

以胰腺移植为例,胰腺是人体内比较复杂的一个器官,在全世界最好的器官移植中心,胰腺的利用率通常也不超过30%。孙煦勇的团队每年完成十多例胰腺移植手术,利用率达到20%~30%。

孙煦勇表示,每一次捐献都是一份生命的馈赠,最大程度提高利用率才能不辜负这些珍贵的礼物。

有大爱:专业团队促成更多生命的延续

器官移植从业人员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捐献就没有移植”。因为器官移植不是单纯的医疗技术,其中的器官捐献环节涉及到社会经济、伦理、法制、文化等众多方面,因此也被认为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在捐献环节,该院也有一支优秀的团队。

“以前很多人不同意捐献器官,主要原因是传统观念的束缚及缺乏对器官捐献的了解,其中甚至包括医护人员。”该院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廖吉祥告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做好宣传,一方面是配合红十字会,向社会公众宣传器官捐献移植的知识,另一方面则是面向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可能产生器官捐献者的科室,比如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等。

近日,玉林有一名中年男性在搬运场做工时不幸从高处摔落,经医院诊断为脑死亡。他的姐姐主动提出希望捐献弟弟可用的器官,希望他的生命可以在别人身上延续,更难得的是,他们年过八旬的父母也表示支持。

当地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器官获取组织(OPO)团队取得联系后,协调员立即赶赴玉林开展相关工作。8月15日,捐献者信息上传到国家统一的分配系统,很快就完成了匹配。8月16日,捐献者的两个肾脏与肝脏分别移植给了广西和上海的三名患者。这份无价的“生命礼物”将帮助他们获得新生。

廖吉祥感觉到,近年来,这样的主动捐献事件越来越多,说明公众对器官捐献了解更多,接受程度更高。

器官移植作为终极治疗手段,需要团队作战,涉及到的重症、麻醉等相关科室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器官移植学科的提升会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这些学科的发展又会更好地为器官移植保驾护航。孙煦勇认为,建立起这样的正向循环,就能真正打造生命的“诺曼底防线”了。

疫情期间,因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而为人熟知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此之前就是器官移植学科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孙煦勇团队在广西率先掌握并推广ECMO,通过培训帮助区内更多医院掌握这一技术,从前些年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等危重症救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支广西的顶尖团队也更频繁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2019年12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家器官捐献与移植”国际大会上,孙煦勇做了《院级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建设》报告,为世界及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的发展发出了“广西声音”、贡献了“广西智慧和力量”。2020年4月17日与国内6名专家代表中国与欧盟4个国家代表召开了中-欧器官捐献与移植线上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影响力。

按照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发展规划,孙煦勇带领的器官移植学科将在未来五年努力打造“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建设一个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器官移植中心,临床规模与技术水平迈入国内、国际大中心行列;建设一个拥有较大国内、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医疗服务平台,一个移植医学前沿的科研转化创新平台,一个专业齐全、梯队合理的人才队伍发展平台。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