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从致贫到治贫!藏在“族名”中的脱贫密码

来源: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

曾经,“土瑶”怕说土。

如今,“土瑶”怕不土。

“土瑶”生活在广西贺州大桂山东段6个村的24条山冲之中。大山隔绝,他们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却也被贫困束缚了700余年。

投入资金4.03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53个,引入帮扶企业30多家……近三年,广西以决战决胜之势推动“土瑶”脱贫,点石成金般种出一棵棵“摇钱树”。山里过去不起眼的“土货”,成了招人稀罕的宝贝,乡亲们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

品出幸福滋味的“土瑶”群众,正告别世世代代的绝对贫困。

▲资料图。新华社

土味飘出山

路通了,大桂山深处的槽碓村热闹起来。

村口,“香满瑶”农家乐招牌最是醒目。

“菜再快点!”餐厅里,老板娘唐土留热情地招呼客人,不时提高嗓门朝厨房喊道。

灶台前,一个皮肤黝黑的“土瑶”汉子,正埋头快速翻炒,听到老板娘的招呼,却顾不上搭话。不是旁人,他正是这家“土瑶”农家菜馆的老板邓春引。

正值暑假,来吃饭的客人多,两口子忙前忙后,根本闲不下来。

“等过了这阵子,得增加人手。”两人合计着说。

山层叠,岭逶迤。千百年来,民间一直有“南岭无山不有瑶”的说法。

 “土瑶”,约8500人的瑶族支系,世代“隐居”在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明梅、大明、槽碓和沙田镇金竹、新民、狮东等偏远村落。

由于地形险峻,“进不去、出不来”,直到2017年底,一半以上的“土瑶”群众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的村子贫困发生率甚至超过70%,属典型的“贫中之贫”。

和其他“土瑶”村寨一样,偏远、封闭的槽碓村,也长期无法摆脱贫穷的束缚。

道路,像是按钮,一键解锁了“土瑶”群众封闭落后的状态,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自打去年通村水泥路建成,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寨,开始以全新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外地游客越来越多。瞅准时机,在村委帮助下,今年5月1日,老邓家的“香满瑶”开张营业。由于食材、做法够“土”,农家乐人气火爆。

“平均下来,每天有五六百元的收入。”一旁,老板娘快言快语。

老邓以前也是贫困户,到广东餐馆打过零工,会做菜。回到村里后,贷款开了间小卖部,加上原来种有几亩生姜、杉树,两年前脱了贫,还攒下五六万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现在,老邓两口子全身心投入到农家乐中,一个负责前台,一个打理后厨,把“香满瑶”经营得红红火火。

这几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帮扶下,平桂区投入5180万元,打通“土瑶”聚居区与外界联通的3条道路,6个“土瑶”村之间也实现了互联互通。

“绝壁路”终于绝处逢生。

截至去年底,“土瑶”村寨有863户5075人摆脱了贫困,贫困发生率降至4.5%。槽碓、明梅、金竹3个村提前一年脱贫。

“外面的客人,最爱吃我做的这道‘土瑶白切鸡’。”老邓对自己做菜的手艺越来越有信心。

生意越来越火,老邓自家养的土鸡开始供不应求。“村里支持我把农家乐搞出名堂,正动员全村村民多养鸡养鸭呢。”

“他们养,我来收,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老邓笑得灿烂。

越土越值钱

狮东村地处大桂山腹地,盛产楠竹,质地优良。

山下,大冲瑶寨竹编扶贫车间里,忙着编织竹篓的凤求姑,正和瑶寨妇女们有说有笑。

 “40分钟就能编好一个竹篓,多的时候,一天能编15个,一个月下来就有1000多元收入。”凤求姑只低头搭话,竹篾条在手中飞舞。

 “土瑶群众有竹艺编织的传统,我们就想着把竹编打造成特色扶贫产业。”狮东村村支书赵万兴边给记者引路,边为村子做宣传。

家里七口人,两位老人常年看病吃药,三个孩子正上学。此前,凤求姑与丈夫盘满保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全家以种生姜、八角、杉树为生,再加上外出打点零工,“一到用钱时就发愁”。

2015年底,凤求姑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深受贫穷煎熬的,岂止凤求姑一家。人均耕地0.12亩,那时的大冲寨,87户中仅有9户是非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高达89.7%。

“穷,不怕,就怕没志气。”年轻的凤求姑,认准这个理儿。

两年前,她开始学习竹编工艺,后来越来越熟练。编织竹篓成为一家人主要的收入来源。

编好竹篓,往哪里卖?

还是两年前,狮东村引进茶厂发展茶产业,并于去年6月在大冲屯设立瑶寨竹编扶贫车间,主要为茶厂生产竹制包装篓。

现在,这个竹编车间不仅解决了大冲屯60多人就业问题,每年还为村民增收27万元。许多“土瑶”群众第一次在家门口挣到了钱。

养茶,是瑶山另一种独有习俗。

“在火塘上养茶,温差比较大,茶叶得以不断发酵。”赵万兴介绍,“时间长了,茶叶就会产生一种独特的风味,很受市场欢迎。”

凤求姑一家,也是村里的12户养茶户之一。

走进她家泥坯木屋,火塘上、阁楼里,土瑶黑茶被码得整整齐齐。养一件茶,一年有30元工钱,所以,每天不管多忙,凤求姑都会记得生火熏茶、打扫灰尘。去年,一家人养了400件茶,光这一项就挣了1.2万元,再加上竹编收入,全家顺利脱了贫。

这几年,在自治区支持下,平桂区在“土瑶”聚居区创新实施“存茶于民”脱贫政策,探索形成了“竹编包装+‘土瑶’茶种、管、采、养”全产业链。

“按照每户100至400件的标准,车间委托贫困户养护黑茶,除养护费外,贫困户还能参与企业分红,每户年增收在4000元以上。”赵万兴把账算得清楚。

现在,6个“土瑶”村建有黑茶、竹编、瑶绣等7个特色扶贫车间,各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超10万元,年人均收入达9400元,是2017年的3倍多。

成功脱贫的凤求姑,把阁楼全部腾出来,今年又养了500多件茶。

“真想不到,越土越值钱。”坐在火塘边,这位勤劳的瑶家妇女眼角堆满笑意。年初,丈夫盘满保申请的小额贷款也批了下来,正跟人合伙搞胡蜂养殖,“越品越觉得生活有滋味。”

乡土情绵延

瑶绣是瑶族传统文化符号,有着1900年的历史。

作为瑶族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冯红芳自幼学习瑶族刺绣。

5年前,红芳在金竹村开办了第一家“瑶绣传承班”。

为适应市场需求,金竹村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发出时尚手包、枕头、杯垫等系列文创产品。精美的刺绣搭配颇具创意的文化产品,在“土瑶”妇女的指尖成型,并源源不断销往粤港澳等地。

 “传承班的绣娘有50多人,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红芳说。

但现在,红芳往小学校园里跑得越来越勤。

“我是土生土长的瑶家人,更愿做瑶绣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冯红芳抿嘴一笑,“习近平总书记不都说了嘛,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为更好传承瑶绣文化,绣娘冯红芳化身学校“辅导员”,让瑶族刺绣通过第二课堂走进了校园。

“瑶绣里,每个图案都有它的意义,都有一个故事。”在沙田镇新民小学,红芳的刺绣课很受欢迎,各年龄段的孩子学得有模有样。

 “只要她们愿意学,我都很乐意教。”红芳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就是要让瑶绣文化传遍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土瑶”刺绣。

除绣娘身份外,红芳还是金竹村文艺队负责人。

夏秋交替之际,记者在“土瑶”村寨采访,正赶上一场名为“乡风文明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文艺演出。

看一眼节目单,嗬!曲目还真不少——丰收傩舞、瑶家盛火、瑶家五彩云……

晚上8时,演出正式开始。

七八位本地村民,描着眉,化着妆,身着传统民族服饰,表演动作虽比不上专业演员,可那神态,那认真劲儿,一点不含糊。

“这可不是单演给你们看的,这里每星期都有文艺活动。”同行的平桂区扶贫办副主任陈树说。

“土瑶”村民能歌善舞。金竹村专门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文艺队,除了瑶歌,还排练长鼓舞、竹竿舞等“土瑶”特色舞蹈。

都说“幸福来自内心”,这“洗脚上田就唱戏”,算不算?

这两年,平桂区在金竹村和新民村各投入30万元,打造“土瑶”风情旅游项目。一年一度的“土瑶”文化艺术节影响越来越大,更多人通过“土瑶”原生态博物馆、民族乡愁馆,领略到“土瑶”文化的独特魅力。

再过几天,新落成的平桂民族学校,将迎来首批新生。

为让“土瑶”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自治区政府专门拨付1.2亿元用于民族学校建设。学校还专门整理编撰了《瑶语教学读本》等教材,采用普通话、瑶话“双语”教学,并将“土瑶”民歌、瑶族长鼓舞、瑶绣等引入课堂。

 “开学后,希望我也能到民族学校给孩子们上瑶绣课。”冯红芳跃跃欲试。

过去,“土瑶”群众多不识字,不知“瑶”本是美玉的意思。而现在,他们切身体会到那句老话:“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

告别“土瑶”村寨,汽车驰骋在平坦的水泥路上。不远处,当地最高峰明梅顶特色旅游项目正加快推进。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