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忻城县委、县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头号工程”来抓,至2019年5月底已成功搬迁5019户1994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953户19695人),是来宾市搬迁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县份。值得一提的是,该县易地搬迁工作被评为2018年“全国民生示范工程”。
忻城县地处广西中部,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共辖12个乡(镇)132个行政村(社区)275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1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7.21万人,耕地面积共43.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8亩。忻城县地处大石山区,自然地理条件差,是名副其实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城关、思练、北更、遂意4个乡镇的大部分村屯自然条件尤为恶劣,贫困发生率较高,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扶贫成本极高。面对现实,忻城县委、县政府通过易地搬迁让这部分群众摆脱了恶劣条件的束缚。
▲崭新整齐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
包抓到点,压责任
动员工作是搬迁的前提,针对部分群众不愿搬迁的大难题,忻城县建立了乡镇、挂点单位、帮扶干部三级责任体系,将动员搬迁责任落实到乡镇、挂点单位和每位帮扶联系人,层层分解责任,分片包干入户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同时还通过组织搬迁户代表参观各搬迁安置点,让群众实地走、实地看,了解安置点的区位优势、配套设施和生活环境,让他们放心、开心,坚定了搬迁安置的信心。针对遂意乡增仰村自然条件极端恶劣,贫困发生率达77.1%的情况,该县对整个行政村共76户204人进行多次深入动员,实施整村搬迁,斩断了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之根”。
▲崭新整齐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
据了解,忻城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是19945人,建成10个安置项目,这是忻城县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民生工程。为此,忻城县委、县政府出台“十包责任制”(即包建设进度、包工程质量、包资金监管、包搬迁入住、包后续产业发展、包就业创业、包稳定脱贫、包考核验收、包旧房拆除、包社会保障),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每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落实一名县领导包点负责,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进驻工地,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稳步推进各项工作。通过“包点,压责任”,促推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顺利完成,1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于2019年5月已全部完工,搬迁人口已全部入住。各小区的道路、水电、排水、绿化等已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为了解决搬迁群众子女上学问题,当地政府新建忻城县城关镇民族小学,让搬迁群众子女就近上学。
政策鼓励,促入住
为鼓励群众尽快入住,提高入住率,忻城县及时研究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在规定时间内搬迁入住的群众,给予3000元奖励;给搬迁入住的群众每户发放3000元的过渡生活费,以解决临时生活问题;组织帮扶单位、帮扶联系人入户动员群众搬迁入住,并按自愿原则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困难,帮助搬家,购买生活用品、赠送家具等,做到“三到位”(基本家具摆放到位、日常生活用品到位、基本起居用品到位)。通过政策鼓励,切实激发搬迁群众装修入住的积极性,提高了入住率。
完善管理,强服务
为做好后续服务工作,让搬迁户住得下,生活得好,忻城县把易地搬迁点的管理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落实。为方便群众办事,当地在各安置点成立党支部,由党支部对安置点进行管理服务。目前,全县易地搬迁安置点已成立1个党总支部、10个党支部,设立2个社区组织(城关镇城南社区、思练镇鸿源社区),同步配齐村民理事会和监督委员会,让搬迁群众办事有人理、困难有人解决。
为规范管理,2019年上半年,忻城县引进天恒物业公司对移民搬迁点光明小区、增仰小区、万景小区、薰衣草小区和思练鸿源小区统一进行管理和服务,提升搬迁小区管理服务水平。
完善爱心超市、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学校、文化广场、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为搬迁群众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便捷的服务。截至2019年12月底,已落实搬迁点基层组织活动场所5个共2526.78㎡,城关镇城南社区服务综合楼已于2019年3月12日正式投入使用。同时完成民族小学建设,并于2019年9月开学招生,解决572户搬迁户子女入学问题。目前各安置点管理井然有序,群众生活安稳、惬意。
突出就业,抓扶持
群众搬迁出来,如何就业考验着当地政府。对于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忻城县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外出务工,增加收入。2018年以来,忻城县在县城、各乡镇、搬迁小区等场所共举办了16期招聘会,重点解决移民搬迁劳动力就业问题。
▲忻城县当地的扶贫车间帮助易地搬迁贫困户就业。
此外,2018年以来,忻城县共为搬迁群众提供600个公益岗位,解决了165户零就业搬迁户的就业问题。同时,为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忻城县还整合企业岗位需要,在城南万景小区举办易地扶贫搬迁零就业家庭就业推介会,鼓励搬迁贫困户自主创业。目前所有搬迁户就业已基本实现全覆盖。
通过引导企业在搬迁点或附近创办扶贫车间,接纳有劳力的贫困户务工,解决就业问题。截至2019年12月底,各集中安置点共引进企业6家,吸纳搬迁群众238人在车间就业。
▲搬迁群众在政府设置在小区的公益岗位上工作。
为了让搬迁群众找回乡土的寄托,忻城县政府在中心乡镇及县城搬迁安置点集中承租土地作为搬迁户菜园,财政补贴三年租金免费提供给搬迁户种植。截至12月底,全县“微菜园”共征地215.39亩,3630户分到了菜地。通过“微菜园”的劳动让搬迁群众有了归属感,增近了邻里之间的感情。
昔日土坯房,如今小洋楼。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扶下,忻城县易地搬迁工程让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告别了“穷窝窝”,过上了幸福、惬意的新生活。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