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9月1日施行的《南宁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在南宁骑乘“绿牌车”不戴头盔将被罚款20元。为此,市民再度掀起头盔抢购热潮,一些低至10元的“特价”头盔热销,但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测评后发现,这些头盔质量堪忧(点击查看此前报道)。9月17日上午,自治区及南宁市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执法,对南宁市中华路的多家头盔销售商家进行突击检查,查获并暂扣了4000多个“三无”头盔。
▲执法人员对“三无”头盔进行查封、暂扣。本文图片均由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赵劲松 实习生周沛秋 摄
据介绍,目前市场销售的部分电动自行车头盔产品材质较差、缺少标签标识,存在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制定了《全区电动自行车头盔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结合实际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当天上午10时许,在南宁市嘉禾电动车摩托车配件市场,不少消费者正在选购头盔。在一家头盔销售门店,执法人员经检查发现,部分头盔外包装上既没有合格证,也没有厂名厂址,属于典型的“三无”产品。
▲执法人员对南宁市场上销售的头盔质量进行检查。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在多家门店看到,此前探访发现的“特价”头盔仍然在售。这些头盔做工粗糙,有浓烈气味,未标注合格标志、厂名厂址、产品批准号等信息,根本无法起到保护头部的作用。在检查现场,执法人员对不同规格的头盔进行称重,虽然重量没问题,但质量完全不达标。
▲执法人员对头盔进行称重。
当天,执法人员检查了5家头盔销售门店,现场查获产品标识不符合要求的电动自行车头盔4000多个,并将这些头盔进行查封暂扣,对相关商家进行立案,做进一步的调查处理。
▲执法人员对“三无”头盔进行查封、暂扣。
据南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总工程师林志坚介绍,目前,电动自行车头盔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尚未出台,但按照自行车运动头盔的国家标准、摩托车乘员头盔国家标准和浙江乐清市头盔行业协会发布的《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团体标准》,优质的电动自行车头盔应具备:壳体(质地坚硬、使用ABS材料,头盔整体不超800克)、缓冲层(适体且吸收碰撞能量)、佩戴装置(佩戴牢靠舒适且解脱方便,系带不小于20毫米,能在30秒内不用工具的情况下打开),且应符合尺寸规格的大、中、小三种规格。
林志坚建议,市民在购买头盔时不要选购价格低廉的无厂名、厂址、无执行标准标识的“三无”产品。除了检查是否属于“三无”产品外,还应在现场试戴,根据所出台的标准从壳体、缓冲层、佩戴装置等方面检查头盔的质量,确保头盔真正发挥安全作用。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