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买代糖产品是交智商税吗?

来源:当代生活部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

时下,“代糖”“0热量”成为影响年轻人选购食品时的关键词,市面上出现了以此为招牌的饮料、酸奶、零食等各类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了远超以往的更多选择。在科学观念普及的影响下,不少人认识到过多食用糖的危害,比如会导致肥胖、衰老等,代糖产品精准地捕获了年轻人既想健康又舍不得放弃美味的心态。但糖真的是洪水猛兽吗?代糖产品真的健康吗?买代糖产品会不会是在交智商税?今天,我们来聊聊“吃糖”这件事。

“恐糖”下万物皆可代糖化

张婷菲是一名关注身材、相信科学的90后姑娘,平时常常阅览健康类公众号。她看到不少文章里都写到了糖的危害,一些常见食品里的含糖量的数字“吓”到了她,一瓶可乐的含糖量竟然相当于十几块方糖,一些喝起来不太甜的饮料里竟然也有不少糖。

但和小姐妹聚会时怎能没有奶茶?张婷菲发现常喝的奶茶店推出了“0糖低卡甜菊糖”“三分甜”等关于调整糖品类和数量的选项,这深得她心。

“身体不允许我再喝甜饮料了。”对于男生樊明来说,打游戏时的“标配”是一瓶甜丝丝的冰汽水或茶饮料,这也是不少网吧里销售量靠前的饮料。后来,他胖了15公斤,体检也查出了尿酸偏高。

樊明舍弃不了碳酸汽水那股直冲嗓子眼的刺激感,所以一直在寻找代替品,市面上爆发性出现的各类无糖汽水恰好迎合了他的需求。他说:“味道肯定不如有糖的那么好喝,但也可以接受了。”

无糖并不意味着不甜,而是把各种代糖当作甜味剂来满足口感。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食品中的糖含量少于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即可标注为“无糖食品”。

以饮料为例,如果想完全追求健康,白水是当之无愧的正确选择,但如果又舍弃不掉甜味的诱惑,带有甜味的无糖饮料成为年轻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过去,无糖饮料只有少数几款。从去年开始,各类无糖饮料层出不穷,可口可乐公司旗下的“三剑客”可乐、雪碧、芬达均推出了无糖产品,老品牌康师傅推出了无糖冷泡绿茶,元气森林等新兴饮料品牌因为主打无糖而在市场上迅速有了一席之地。

这些产品使用了什么代糖?配料表给了答案:无糖可口可乐使用的是阿斯巴甜,元气森林使用的是赤藓糖醇,喜小茶使用的是赤藓糖醇和三氯蔗糖。

各种代糖成本大不相同

其实,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很早就开始了代糖的研究和应用。

1963年,第一家推出代糖饮料的大企业是美国的皇冠可乐公司。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紧随其后。

而中国起步较晚,但近两年随着新生代消费崛起,代糖的市场增长空间突飞猛进。2018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消费市场份额接近23.57%,是全球最大的代糖消费市场。

各种代糖达到相同甜度所需的成本大不相同,单位甜度成本最高的是赤藓糖醇,但其需求仍然旺盛。

在中国,赤藓糖醇这两年挺红火。有研究发现,这种小分子物质很容易通过被动扩散被小肠吸收,大部分进入血液循环,并不被机体内的酶系统消化降解,只能通过肾脏从血液中滤去,摄入机体的赤藓糖醇有90%会随尿液排出体外。

在日本,赤藓糖醇早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和零食增甜。由于低卡低糖,所以也适合糖尿病人作为代糖类食用。

摄入代糖产品仍须有度

代糖产品销售火爆,但仍有人担心,长期使用代糖产品是否对身体健康有好处?

“没有任何欲望的满足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不少人对甜产生了依赖和喜好,蔗糖摄入过量的危害已经被科学证实,如果戒不掉糖,那么代糖将是更明智的选择。

但长期食用代糖对健康的影响需要提醒人们注意。比如,阿斯巴甜属于二肽型甜味剂,一些研究提示,它可能会干扰氨基酸代谢,影响到神经递质平衡,例如影响大脑中儿茶酚胺类物质的水平,使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从而不利于人体的抗焦虑抗抑郁功能。此外,从机理上来说,甜味剂让人感觉到甜味,却不能引起血糖的相应增加,属于对人体代谢系统的欺骗,这种长期多次的欺骗,容易造成代谢调控机制的紊乱。

“不要因为里面‘没有真正的糖’,就纵容自己对甜味食物和饮料的喜好。”范志红建议,过度嗜好甜味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接受天然食物的口味,主要从水果、水果干等天然食物中获得甜味,才是合理的方式。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