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行走脱贫攻坚52县|广西三江:茶旅融合迈大步 产业拓宽致富路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

大力推进茶旅融合、积极培育农民画产业、发展野生葡萄种植……作为广西挂牌督战的8个县之一,近年来三江县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并不断巩固产业扶贫带富成效。

沿着三江县布央村茶园的石板路前行,茶树生机勃发,桂花的清香沁人心脾。“布央村有茶园3900亩,户户种茶,一年四季能采茶,人均收入已达17000多元。”布央村党支部书记谢勋庭说。

▲三江县布央村茶园,游客和茶农一起采茶。 王昊魁摄

布央全村661户、2497人。2016年,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5户、584人。

海拔600米至1000米,云雾缭绕、空气湿润,旅游资源丰富,也适合茶叶种植,且积累了一定基础和经验。如何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从2016年开始,布央村以“一带二帮三、先锋促脱贫”为抓手,探索“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帮扶带动贫困户145户,做到精准帮扶全覆盖。

▲三江县布央村茶园,茶农正在采茶。 王昊魁摄

谢勋庭介绍,布央村还通过引入县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建设仙人山景区,自2018年5月运营以来,年均接待游客量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万元。同时,村里成立布央古茶园旅游公司,村民以土地股、资金股等方式入股,2018年年底全村村民实现首次分红。

“全村仅有两户因病尚未脱贫,我们一直在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包括政策兜底、提供公益性岗位等。”谢勋庭表示,下一步,将会加大帮扶力度,确保如期完成也必须完成脱贫任务。

走进三江县独峒镇农民画博物馆,素描、调色、涂色……独峒村村民杨庆宜正和其他村民一起画农民画。

▲独峒镇农民画博物馆,当地群众正在作画。 王昊魁摄

今年50岁的杨庆宜因右手脱臼落下残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靠画侗族农民画和两亩茶园的收入脱了贫。他告诉记者,每年能创作五六十幅作品,生产生活场景、民俗风情都是创作内容。“游客喜欢,有的作品就被南宁、柳州的游客买走了。”

不仅游客喜欢杨庆宜的农民画,他的作品还被博物馆、美术馆收藏。2017年,杨庆宜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江农民画)代表性传承人。现在,杨庆宜带了25名“学生”,其中有几户是贫困户。

“我是非遗传承人,要把侗族农民画技艺传承下去。”杨庆宜说。

目前,仅独峒村一个村就有500多名农民利用农闲时间搞创作。2019年,独峒镇侗族农民画产值达500多万元,成为侗乡农民增收的渠道之一。

记者来到三江县同乐苗族乡归东村山坡上的野生葡萄种植基地,一串串颗粒饱满的葡萄映入眼帘,惹人喜爱。

▲三江县归东村的野生葡萄种植基地一角。 王昊魁摄

“归东野生葡萄”因源产于同乐苗族乡归东村山野而得名。该村党支部书记龙秀昌介绍,村子有578户、237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6户、1589人,是深度贫困村。经过努力,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目前未脱贫13户49人。

归东村村民龙秋仪是贫困户,2018年已经脱贫。他告诉记者,自己种了6亩葡萄,葡萄架下再种植油茶,收入大幅增加。“每亩地纯收入三四千元以上,特别是2018年加入村里的葡萄种植合作社,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销售,种出的葡萄不仅产量高,而且不愁卖,今年的葡萄已经卖完了。”

如今,归东村的野生葡萄年产量达20万斤,产值约120万元,已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目前,未脱贫的13户49人已达到脱贫标准。下一步,我们规划发展乡村旅游,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龙秀昌表示。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