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鲸类动物搁浅如何开展救助?专家:先判断身体状况再救援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10月19日下午,钦州市犀丽湾有一只海豚搁浅,村民和工作人员将它放归大海时,海豚多次回游,直到快天黑才顺利放归(此前报道)。北部湾海域滩涂基本上每年都有鲸类活体动物搁浅,曾有立即放归大海后死亡情况。21日,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吴海萍表示,鲸类搁浅案中, 往往最初发现的是群众,在救助和放归方式上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有必要进行科普。

   ▲19日下午,救援人员在钦州犀丽湾将搁浅海豚在深水区扶正放归。李景琳摄

▲19日下午,多人合力用网布将搁浅海豚抬至深水区。视频截图

第一发现者多为公众,亟需救助应急处理相关知识

去年开始,吴海萍所在北部湾大学鲸豚研究团队联合广西科学院等团队对鲸类搁浅救助做了相关探索和研究。她说,一般而言,鲸类动物可能由于自身身体营养或健康状况不好,或是天气、灾害、潮汐等因素影响而搁浅。

一旦搁浅后,很难凭借自身的力量再次游回大海,只能无助地躺在海滩上等待救援。在这种情形下,搁浅动物马上会面临体温过热、呼吸困难、缺水、压力过大、皮肤受损、方向混乱等问题,需要放归或应急救助处理。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我国被报道的鲸类搁浅案例有96起,其中不乏活体鲸类搁浅的情况,仅2020年上半年,我国海域内有报道的活体鲸类搁浅的案例就有7例。吴海萍介绍,在大部分鲸类搁浅案例当中, 最初发现搁浅搁浅的人极大部分是社会公众,但他们很少具备鲸类动物搁浅救助的基本知识。

先判断动物身体情况 再开展救援

遇到小型鲸类活体搁浅时如何开展科学救助?吴海萍说,首先根据以下三点判断其身体基本情况:检查全身是否有开放性伤口;呼吸孔是否有异物堵塞,呼吸是否均匀、有力;放回深水区后是否能主动游走。

▲吴老师《小型鲸类搁浅救助》微课。

如果确定鲸类动物身体健康(体表无开放性伤口,呼吸正常,游动有力),可以进行及时放归,体型1~1.5米,可双手抱起,且搁浅位置离深水区(指的是鲸类动物的身体可以全部浸入水中,不会露出水面)较近,可以先将动物身体扶正,再将动物从腹部中间两侧抱起移至深水区,搬运时需注意避免挤压到背鳍和胸鳍,并注意呼吸孔是否可以正常呼气。

鲸类动物体型1.5~3米,离深水区较近,则需要多人合力操作。先将动物身体扶正,从左右两侧将动物从腹部中间两侧抱起移至深水区,同样需注意避免挤压到背鳍和胸鳍,并注意呼吸孔是否可以正常呼气。

▲白海豚构造。吴海萍供图

如果达到3~5米,最好使用担架布对动物进行挪动。可以先将担架布至鲸类动物一侧,轻轻挪动动物身体放置于担架布上,再用同样的方法挪动另一侧动物身体和担架布,直至动物身体完全置于担架布上,注意避免挪动过程中挤压到动物的胸鳍,同时可在担架布上开孔,允许胸鳍穿过。

如果没有担架布,也可以用比较结实、柔软的夏被做成临时担架布。注意,担架步应大过鲸类动物身体,绝对不可以用细绳吊挂或抬起动物的身体。

▲许尤厚《活体小型鲸类放归》微课

如多次回游岸边 及时联系专业团队

鲸类动物搁浅发生在退潮,动物陷于泥滩地且距离深水区较远,或动物被卡在礁石上无法挪出到深水区的情况,可根据小型鲸类搁浅应急处理,在动物身体周围挖坑放置,打伞遮阳、背部淋水等操作,等待涨潮后放归。如果动物反复出现返回岸边或再次搁浅的情况,应停止放归,并及时联系相关单位进行专业救助。 

“迅速且正确的救援流程,是为搁浅鲸类尽量争取存活机会的最重要手段。”吴海萍表示,当然现场也可以根据基本操作原则上进行灵活处理,并在现场保持与相关单位及专家的通畅联系,根据情况制度最合理的处理和放归方案。如果遇到体长大于5米的活体鲸类搁浅时,请立即联系渔政部门与相关专家,切勿随便进行相关操作。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