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在南宁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安徽、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东、海南等省市铜鼓收藏和研究单位线上线下结合,探讨铜鼓收藏与研究。近年来,广西在铜鼓研究方面频频“走出去”的成绩,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和赞赏。
▲与会嘉宾通过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的沟通与探讨。广西民族博物馆供图
▲2014年全区铜鼓调查。广西民族博物馆供图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广西在铜鼓研究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4年,广西馆藏铜鼓调查项目开展,调查组全面记录了广西14个市、62家文物收藏单位的772面铜鼓,获得了一套完整的调查资料,为今后铜鼓科学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世界铜鼓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广西民族博物馆供图
根据调查所得的珍贵基础性资料,2017、2018年,《广西铜鼓精华》、《古代铜鼓装饰艺术》和《广西铜鼓》相继编辑出版,加上2014年整理出版的《中国古代铜鼓实测·记录资料汇编》,这四本重要的工具性图书有利地证明了广西地区的铜鼓馆藏实物资料最详实、最丰富,调查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世界铜鼓数据库”的建设。在调查过程中,研究会携手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北流铜石岭进行了试掘,进一步培养和激发新人对铜鼓研究的兴趣,使他们对铜鼓的冶铸史有更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研究会成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广西民族博物馆供图
在对外学术交流领域,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陆秋燕副研究馆员在2017年韩国釜山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冶金史大会上,通过海报的形式向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冶金史学者展示了广西铜鼓的出土和研究情况;梁燕理馆员在泰国举办的第八届国际艺术和文化世界遗产研讨会上介绍了广西铜鼓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发展情况。这些交流都加深了国际社会对铜鼓的了解程度,为中国铜鼓研究走出国门积累了新的经验。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