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国土调查,摸清土地利用的“家底”,可为制定未来国土空间规划、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2018年初,根据国务院以及自治区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的工作部署,南宁市正式启动“三调”工作。目前,已形成“三调”初始调查成果和以2019年12月31日为统一时点的初步成果。这些宝贵的成果,将在解决群众关注的居住等民生问题,以及优化用地结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南宁市自然资源信息中心“三调”作业人员在野外进行调查举证。
精心组织:形成阶段性调查成果
“三调”工作要求相当精细、严格,工期却很紧。为争取主动,2018年2月,南宁市率先在3个街道、镇、村,开展城镇村庄内部细化调查试点。以试点成果为基础编制的全市城镇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施方案及技术方案,为提升后续工作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调”工作时间跨度超过2年,为使调查成果更能反映最新的情况,全国三调办去年底部署了“三调”统一时点更新工作。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加大协调保障力度,逐步采取承诺举证、集中内业、暂停外业、试点外业、片区作业等方式,做到调查进度、质量与疫情防控两手抓、两不误。
准确是数据的“生命”。为保障调查质量,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先后举办9期技术培训,引入监理机制和第三方质检机构,开展过程质量监督检查。同时,构建了以作业单位自检、县级自检、市级内外业交互预检的“三级质检”检查机制。
据悉,到今年8月,南宁市已形成以数据、图件、文字、数据库为主体的“三调”初始调查成果和统一时点初步成果。其中初始调查成果以0.36%的平均差错率一次性通过国家核查。经组织复核整改,截至11月4日,南宁市12个县(区)统一时点上报成果已全部通过国家级内业复核、国家级数据库质检。
▲南宁市自然资源信息中心“三调”作业人员在野外进行调查举证。
攻坚克难:全力以赴抢抓进度
南宁市“三调”涉及七区五县总计约2.21万平方公里,国家层面下发和地方自提不一致图斑累计超43万个,全部需要实地核查举证。
时间紧,任务重,按时按质完成调查的难度很大。承担南宁市“三调”工作的两大作业单位——南宁市自然资源信息中心、广西国土测绘院迅速进入攻坚状态,开启半封闭式、抢晴天战雨天、抢时间抓进度的“疯狂”工作模式。据统计,在攻坚阶段,仅南宁市自然资源信息中心就投入超过300人。
▲“三调”作业人员翻山越岭开展图斑核查。
受疫情影响,统一时点更新调查自启动以来就面临重重困难。两家作业单位及时调整工作模式,尽最大可能降低疫情对工作进度的影响。在全面复工复产前,将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前期基础资料完善、内业自查自纠以及数据比对分析等。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外业工作迅速恢复,作业单位采取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等方式,全力抢抓进度。在攻坚期间,还涌现了以南宁市自然资源信息中心唐嘉、闭俊钢等为代表的先进典型。
▲南宁市自然资源信息中心“三调”作业人员利用无人机核查比对图斑。
应用广泛: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
“三调”查清了南宁市102个乡镇、25个街道办事处、1383个行政村近2.21万平方公里土地及地类、面积、分布等利用现状,查清了城市、城镇、乡村范围内各类新增建设用地的分布及数量。这些枯燥的数据,在现实工作中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
实际上,“三调”成果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将成果与城乡规划、土地规划成果衔接,有助于客观评价上一轮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科学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合理配置医疗、教育、道路等各类民生资源,有效解决“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在脱贫攻坚领域,“三调”成果也能发挥作用。如对上林县澄泰乡新联村等6个贫困村开展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准确查实了村内山、水、林、田、湖、宅等的数量及分布情况,有利于贫困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打造适合本村发展的特色扶贫产业,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据悉,接下来,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将集中力量,继续保质保量完成好统一时点更新调查的后续工作,加快推进“三调”数据共享和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推动调查成果汇总、分析和应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