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环江毛南族抓“小”做“大”,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来源:广西日报 发布时间: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以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党的领导,抓实“小”举措,写好“大”文章,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有机衔接,努力让毛南山乡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小局长”续任“大村长”,强化责任落实促衔接

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得益于环江实施“大村长”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站在脱贫摘帽的新起点上,环江继续整合全县领导力量向“三农”工作倾斜,坚持把县直单位“一把手”放到帮扶联系村任“大村长”,形成全县12个乡(镇)、143个行政村由“乡(镇)党委第一书记”、“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大村长”三级领导联动“抱团”指挥格局,保留了更加精干有效的组织力量,强力推进“脱贫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有效破解“责任压实不力、资源整合不好、衔接力量不足”等难题。“大村长”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落实好驻村第一书记衔接、驻村工作队员衔接、结对帮扶衔接、扶贫协作衔接、责任调配衔接等工作,做到科学调度指挥,整合力量协同,保持力度不减、激情不减、劲头不减,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顺利开展。

▲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下塘村,毛南族村民在管护种植的中草药(5月13日摄)。图源:新华社

“小积分”撬动“大振兴”,创新管理模式促衔接

坚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做好"党建+"文章,积极探索“X+2+1”积分管理模式,即“X”是各村屯结合自身实际,将环境卫生,饮水、道路、文化等公共设施管护及其它乡村振兴项目进行量化设分;“2”是设立以党群理事会为主、扶贫(振兴)红色驿站为补两种党群组织平台,组织开展评分、统分、管分、兑分工作;“1”是一村配套一家爱心超市,开展积分实物激励兑现工作。通过这一积分管理模式的落实落地,不断增强村级组织号召力、凝聚力和组织力,切实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法治观念、振兴意识,有效解决农民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农村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和根治厚葬薄养、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吃喝玩赌等陈规陋习,以农民群众精神风貌的提振和乡风民俗的文明,推动农村环境大改观、产业大发展、思想大转变、风貌大变样,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小散村”联合“并大村”,构建共建共治融合体促衔接

环江是移民大县,除了接收都安、大化、东兰等县外移民6万多人外,还对县內居住在大石山区的村屯进行了易地移民安置,共有130个村17860人集中居住在9个相对集中的安置点,以原来村为单位的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各安置点的乡村振兴。为持续解决安置点群众“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有发展"的问题,环江积极优化建制村的设置,率先将川山镇顶吉村、洞敢村、东山村、下荣村等山区村群众进行整屯或整村搬迁,集中安置在文江移民安置点。以建制村的方式将这些小散村优化整合为“文江新村”,并按照布局科学、有利发展、群众自愿的原则,做好政策宣传发动、村委财物清产核资、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落实并村组织实施等工作。“小散村”联合“并大村”后,形成了多村共建共治共享融合体,有效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水平和乡村有效治理能力。同时,通过生产要素的整合、集聚,减少了村级非生产性开支,有力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

“小社区”提供“大服务”,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促衔接

环江“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有9个,其中,在县城区有毛南家园城北、城西共2个规模较大的安置点,安置贫困户人口分别是2123户8085人和1906户8254人。为加强对各乡各村各屯移民群众集中在县城居住的社区化管理,环江率先构建“六联一带”新型移民社区治理新模式,即做好党建联抓、自治联管、产业联扶、就业联创办、文化联办、服务联动,带动搬迁群众安居乐业;还通过民主直选,推行居民自治,加强社区法治和德治建设,实现“三治融合”增强居民主人翁意识。同时,在实施“六联一带”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三社联动”后续服务新模式,建立健全新型社区各类基层组织,把资源管理下放到社区,引入“三社联动”(即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服务机制。加强两个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9.8亿资金,建设社区医院、幼儿园、小学、中学、农贸市场、便民超市、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共16个项目,夯实了社区管理、治理、服务“三驾马车”运行基础,驱动社区工作创新,全面提升社区管理治理服务水平,实现了“新村向新城、农民变市民”的稳定转变。

“小产业”对接“大市场”,推动产业发展促衔接

把产业振兴作为增加群众收入的治本之策,促进产业扶贫转向产业振兴转变,实现产业兴旺,人民富裕。聚焦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突出打造生态牌、绿色牌、富硒牌、长寿牌,培育“环江香猪”“环江菜牛”“环江红心柚”“环江香粳香糯”“环江香鸭”“环江油茶”等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全县桑园总面积达19.8万亩、三特水果15万亩、油茶12.3万亩、菜牛(肉牛)出栏2.5万头;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11.7万亩。全县建有192个产业示范园区,其中3个为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获得农业部“三品一标”农产品认定27个,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一县一品牌”的产业格局。聚焦瞄准“小产业”对接“大市场”精准发力,组织各有关企业、种养大户、贫困村新型经济主体参加广西“壮族三月三·e网喜乐购”、粤桂扶贫协作消费扶贫对接活动等各类展销活动,拓宽对外销售渠道,将全县特色农产品推往“大市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的形势下,全县共对外销售柑桔水果2300多万斤,没有出现滞销现象。

“小课堂”传播“大理论”,提振民族文化自信促衔接

依托县乡村“新时代讲习所”“小课堂”,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不断提升全县干部群众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自豪感和幸福感。组织开展“党课开讲啦”红色教育微党课,创新党课形式、增添人文情怀,将山歌等民族文化融入党员教育之中,把唱响毛南独有文化品牌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有效衔接结合起来,实现两者共同提高、互相促进。以乡村小戏台为传播载体,大力实施戏曲进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百村千屯办春晚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培育出一批贴近群众生活实际、乐于为党代言的乡土文化人才。

“小县城”牵引“大带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衔接

环江全县人口38.2万,县城区常住人口9.2万,县城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为让“小县城”发挥对乡村振兴的“大带动”作用,环江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全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激发城乡发展动力。以河池·环江工业园区为中心,打造林业循环经济示范园、现代农业特色核心示范园、城区农民工扶贫创业园、洛阳红茂职工回迁创业园、优质茧丝绸产业园、新兴能源产业园等“一区六园”经济综合体,推动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目前,投资10亿元的广西华威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0万台智能终端产品项目一期工程竣工投产,计划优先为全县贫困群众安排5000多个就业岗位,有力带动县内群众就近就业创业;投资11.23亿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华能界子良风电场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投资6940万元的伍香源山茶油加工项目,带动全县油茶产业发展12.1万亩,促进全县产业的优化布局。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