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是广西红色革命摇篮,在它的影响和带动下,星星之火迅速燎原。从此,八桂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在广西党组织直接领导下,积极投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
为何广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会诞生于梧州?为何能够创造广西党史的十八个第一?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共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梁彬贤。
▲中共梧州地委·广西特委旧址陈列馆展示的梧州在广西党史的18个“第一”。
记者:广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诞生于梧州,有何思想基础?
梁彬贤:被迫开埠通商后,梧州不仅是联系大西南和粤港澳的枢纽,更成为两广重要的商埠和广西近代工业的策源地,由此而涌现出一大批产业工人。无产阶级逐步壮大,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然而,他们却深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在这种背景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梧州日益尖锐。
在工会组织的领导下,斗争的火花开始闪现。尤其是梧州的海员工人,他们经常往来于广州、香港等地,受这些地区的先进思想影响较大,思想觉悟相对较高,在斗争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在与压迫阶级的斗争中,梧州的工农群众发现,他们亟须得到革命思想的武装。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列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后,梧州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纷纷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马列主义开始同工人、学生、农民运动相结合。根据党史资料记载,中共地方组织曾派党员到码头工人中开展工运工作。梧州的先进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与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的建立打下了思想基础。
记者:相比广西其他地方,梧州当时建立党组织条件更成熟吗?
梁彬贤:相比广西内地一些城市,梧州组建党组织(支部)的条件和基础更为成熟。特殊的区位优势和特定的历史文化基础以及特殊的人群,为梧州党组织的建立,创造了必要条件。
梧州水上交通发达,是连接西南地区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可靠通道,利于将革命活动向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扩散,因此,中共广东区委多次派人直接帮助梧州建党,以求打通进入广西的革命之路。
作为广西的工商业中心,梧州流动人口多,居民多由广东迁入,本地习俗、饮食和语言等与广东相似,从广东来的党员能较容易地融入民众当中,迅速开展地下工作。同时,地缘优势往往演化为发展优势,20世纪初期,梧州近代航运、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工人运动发展的加快,催生了广西最早的工会组织,为马克思主义在广西广泛传播,为广西第一个党组织成立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记者:梧州能够写下广西党史的十八个“第一”,与邻近广东有关联吗?
梁彬贤:梧州靠近大革命时期的革命中心广州,既是广西工人运动的中心,又是学生运动的中心。从五四运动到五卅运动,工人和学生运动都得到迅速发展。负责领导两广及云南闽南香港及南洋各地建党和革命运动的中共广东区委十分重视广西的建团建党工作,决定在梧州首先建立党团组织。1925年8月初,中共广东区委派在广东广宁县从事青年农运工作的中共党员龙启炎到梧州工作,在新学生社社员中发展共青团员,建立广西第一个共青团组织——共青团梧州支部,实际是一个党团联合组织,发展了一批团员,一些团员转为中共党员,为地方建立党支部储备干部打下良好的基础。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