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南宁已严禁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家长有赞有弹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2月1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教师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通知》一经发布,引起各界热议。手机不带入校园就能解决学生沉迷手机问题吗?不用手机布置作业可行吗?就大家关注的问题,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进行了采访。

现状:南宁已严禁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

据悉,南宁早有严控中小学生携带智能手机进校园的要求。2019年6月,教育部门发出《致全市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明确提出未经学校同意,中小学生不得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进校园。如果学生必须带智能手机进校园,请家长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说明理由,经同意后方可带入校园。2020年5月,南宁市教育局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南宁市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中,也明确严禁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从南宁多所中小学获悉,学校均不允许携带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入校园。通常学校发现学生在此方面违规,处理也非常严格,轻则收缴学生手机代为保管,重则让学生回家反省几天,甚至直接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南宁四十七中副校长王丽介绍,该校不允许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但有些家庭有特殊情况,例如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监护人需要联系孩子。因此,跟教育部目前的规定一样,个人确实需要带手机到学校的,由家长写申请。该校各班都有一个手机收纳盒,每天早上会有班干部将学生带到学校的手机装到收纳盒,由班主任保管,放学后再还给学生。

“一直以来,学校都会跟学生和家长强调,不允许带手机到学校。”青秀区一所小学的德育副校长介绍,该校在手机管控上非常严格,因为学生是未成年人,自控力和自觉性都不是太强,将手机带进学校,很难保证学生不会上课偷看手机或玩游戏。该副校长表示,其实小学阶段孩子带手机去学校的并不多,但带电话手表的非常多,家长应该在App端为孩子选择禁用时段,能有效防止孩子上课时玩电话手表。

反应:有的家长支持,有的家长反对

“现在的孩子玩手机太疯狂了,简直六亲不认。”说起孩子玩手机,南宁市民黎先生就头疼不已。黎先生的儿子9岁生日时,他送了个手机作生日礼物,本来想让孩子利用手机查找资料,没想到手机变成了“游戏机”。每天在放学路上、在家吃饭时、晚上睡觉前,儿子都沉浸在游戏世界里,和同学聊天也多和游戏有关。黎先生尝试了各种办法进行管教,但收效甚微。对于教育部印发的《通知》,他表示支持。

对孩子沉溺于手机游戏,刘女士也是伤透脑筋。刘女士认为,如今教育部发文不让学生在校玩手机,能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纯粹的学习环境,同时减少手机屏幕对青少年视力的影响。

作为一名高一年级孩子的爸爸,家长徐杰则认为,孩子生在互联网的时代,让学生脱离手机是不现实的。就算教育部门规定学生不得带手机进课堂,但能禁得了学生在家玩手机吗?“禁了不见得就能让孩子变好。如果孩子不自律,即便没收了手机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该不该给孩子用手机,市民黄女士则认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黄女士的女儿目前在南宁三十七中读书,每天独立上下学,乘坐的交通工具有公交、地铁,偶尔还会骑共享单车。家里人有时不在家,孩子还要在外就餐。在黄女士看来,孩子随身携带手机能满足出行、购物等需要,很有必要。

“其实我是支持孩子将手机带去学校的。”家长李女士表示,手机只是工具,关键看孩子用手机干什么。李女士的孩子在南宁二中读书,自控力比较好,平时遇到不会做的题,会在网上寻找解题办法。

疑问:不用手机布置作业,能实现吗?

在教育部的通知中,还有一个要求也让家长和老师们关注,那就是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西乡塘区一所小学的校长表示,有部分学生不能把作业准确记下来,老师基本上是在教室布置作业后,为了方便家长检查孩子作业完成情况,会把作业同时发在班级群,方便家长查看,这种情况不叫用手机布置作业。前些年,教育界推崇“互联网+教育”,确实有些老师喜欢将作业布置在手机App上,学生在线上完成作业后,系统会直接批改,并且生成大数据,方便老师了解作业完成情况。但这两年,经过教育部门反复排查,并建立了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要求学生用手机完成作业的情况比较少了。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采访发现,学习类App在小学阶段使用较为普遍,每名家长基本按照要求下载了一两个学习类App,中学要求使用学习类App的情况较少。

市民梁先生对孩子用手机做作业有些反感,“不明白为什么要在手机里做作业”。梁先生认为,孩子用手机做作业,会越来越依赖手机,遇到不懂的问题不喜欢翻书翻笔记,而是用手机查答案,况且一些网页有垃圾广告,孩子本就缺乏自制力,这样的做作业方式只会让他们更沉迷手机。

家长王女士也认为,孩子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对视力很有影响,且孩子的自控能力不够,会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玩手机。家长唐女士认为,学校不时会布置一些与学科无关的作业,例如拍视频、拍孩子看电视的照片、各种截图打卡等,这种行为也应该禁止。

建议:让孩子放下手机,家长要做表率

对于不准玩手机,孩子们也有自己的看法。“为什么大人用手机天经地义,我们玩就是荒废学业?”在初二学生小雅眼中,自己的父母也是“手机奴”,吃饭睡觉上厕所都手机不离身。如果真要规范手机使用,大人应该以身作则。

“如果孩子有真正的兴趣爱好,就不会去玩手机。”家长李俊强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如今小孩已上高三,但多年来,哥俩从来不沉溺于手机。李俊强介绍,在孩子小的时候他花了很多时间陪伴孩子,培养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李俊强的大儿子从小动手能力强,他在大儿子四五岁时,就带着孩子将自己小时候的木制、竹制玩具动手做了一遍。孩子再大一些时,迷上了电路设计,他就教孩子如何上网,通过网络与他人沟通。

如何才能抵御手机的诱惑力?南宁三中初中部五象校区政教主任丁莉介绍,当年她当班主任时,很少有学生玩手机,家长也从没有反馈过孩子沉迷游戏的情况。一开始,班里也有学生爱玩游戏,她组织班上学生搞了一场手机利与弊的辩论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收效不错。另外,她所带的班级班风班貌好,大家互相监督。一个班不可能所有学生成绩都好,但让每名学生都能在班级里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他们在学校里就是快乐的,也就不会利用手机去寻找快乐。丁莉提醒,在手机管控方面,家长也同样负有监管责任。学校可以制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很多学生在家里缺乏规则约束,家长要和孩子协商建立规则,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同时,家长也要做好榜样,多方合力才能让孩子远离手机。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