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成功发动和领导了威震南天的百色起义,创建了右江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百色起义是邓小平一生波澜壮阔革命生涯的第一座历史丰碑。追寻伟人的足迹,我们从澄碧河大码头登阶而上,再穿过记载着百色城200多年商贸变迁历史的解放街,便站在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门前。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
大门门头“粤东会馆”四个正楷大字透着历史的厚重感。门框右边“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址名,是1977年8月17日,邓小平亲自题写。
“这是邓小平在‘文革’过后,刚刚恢复党政军职务,复出主持工作不久题写的。”讲解员深情地说,这充分说明他对这片红土地一直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这座“粤东会馆”始建于1720年,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由广东商人集资兴建,建成后一直成为广东商人来百色经商的主要落脚点。百色起义后,红七军军部设在这里。会馆内关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流传至今。
会馆后厅是一座粤商的祭祀神殿,里面有一尊关公像,据说粤商视关公为武财神。邓小平、张云逸等率部队进驻时,十分注意保护工商业者的正当权利,维护商业秩序,不扰民不扰商,社会秩序安定。为尊重粤商风俗习惯,部队进驻时,没有对会馆室内摆设做任何改动,所以关公像在起义时期得以保留。这一点体现了红七军的统战工作做得十分细致。
粤东会馆主轴的左右两旁分设有对称的厢房,每间设上下两层。在百色起义时期,邓小平、张云逸就共同住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干栏式小阁楼里。他们和战士们睡一样的木板床,领一样的薪水,吃一样的饭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军队中树立了艰苦奋斗的良好榜样。
讲解员说了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邓小平的毛巾用了多年依然完好,身边的人就问他,“首长,是不是有什么诀窍呢?”他就说,一般人用毛巾时都习惯双手用力地去拧,毛巾的纤维就容易断;不拧而直接挤干毛巾的水,纤维就不容易断,自然就耐用了。
艰苦奋斗是革命军人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法宝,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2月25日,我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离不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也正是通过艰苦奋斗,壮乡人民在党的带领下,与全国同步,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记者 袁琳 王艳群 实习生 曹佳毅 曾彦霏)
编辑 刘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