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十分关注。“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56个民族、14亿中国人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满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经过8年持续奋斗,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从祖国北疆到西南边陲,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本报携手内蒙古日报、西藏日报、宁夏日报、新疆日报,派出记者走进多个已经脱贫的少数民族村屯采访,共同推出融媒体特别报道《各族同胞喜脱贫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录脱贫群众开启的幸福新生活,感受各族人民“党的光辉照我心”的感恩之情。
融媒体特别报道
《各族同胞喜脱贫 唱支山歌给党听》
▲广西日报版面截图。
▲宁夏日报版面截图。广西百坭村:“秀”出乡村新画卷
雨水节气刚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来自贵州的水果收购商郑友友上门提货,一辆辆满载砂糖橘的小货车驶出村口。“黄文秀书记生前探索网上销售路径,把村里的电商服务站建起来,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卖农特产品。”该村致富带头人班统茂说,这个丰收季,全村共销售100多万公斤砂糖橘。
百坭村坐落群山之间,是“十三五”深度贫困村,壮族群众占总人口的95%。曾经,这里交通不畅、产业基础薄弱、群众思想观念较落后。2018年3月,黄文秀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全村贫困发生率达22.88%。2020年,随着最后9户贫困户脱贫,全村实现贫困人口“清零”,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
……
2021年村两委换届工作结束后,百坭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积极协助上级部门开展征地动员和配套产业发展引导工作,依托“时代楷模”陈列馆、文秀党建长廊、扶贫吊桥、纪念渠、产业园等载体,以“红色教育+乡村旅游+产业带富”的发展思路,规划教育培训基地、河道整治、民宿建设等项目,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内蒙古苏林毛都嘎查:养牛致富向前“犇”
▲内蒙古巴林左旗脱贫户在承包的大棚里采摘香菇。 巴林左旗委宣传部供图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中旗架玛吐镇苏林毛都嘎查,路两旁的积雪正在慢慢融化,春节过后的首个工作日,记者随着驻村第一书记邓阿木前往脱贫户呼达古拉家。
邓阿木推开呼达古拉家的大门,干净整洁的农家院映入眼帘:饲养的鸡群在觅食,玉米晾晒在院内,院南侧呼达古拉正在往牛槽里填注青贮饲料。
……
苏林毛都嘎查只是科左中旗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科左中旗推行肉牛全产业链扶贫举措,依托肉牛产业发展优势,推行“小规模、大群体”,坚持“为养而种、种养结合”,推行“1头牛+1亩青贮”养殖模式,重点实施“菜单式”到户产业扶贫项目。截至目前,该旗贫困户肉牛存栏突破7万头,户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
西藏卡若村:幸福生活双手“绘”
随着藏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西藏自治区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在万家团圆之时,昌都市卡若区卡若镇卡若村的洛松郎直却没有闲下来,他想趁着过年采购年货高峰期再推一推卡若村泡菜加工厂的产品。
▲西藏拉萨市达孜区易地搬迁户旦增曲珍一家人在新家过年。 西藏日报
2019年7月,卡若村扶贫项目泡菜加工厂建成投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2020年上半年,洛松郎直承包了当时效益欠佳的泡菜加工厂。面对全新的行业,他并没有退缩,多年的创业经历让他体会到了奋斗带来的幸福。
▲西藏拉萨市达孜区白纳村致富带头人格桑次仁一家其乐融融。 西藏日报
宁夏明台村:摘“帽”开启新征程
“去年,我摘掉了两顶帽子,一是摘掉了‘病帽子’,头不疼了;二是摘掉了‘穷帽子’,生活越来越好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将台堡镇明台村村民路国琴说。2月22日,记者走进路国琴家,青贮饲料堆满院,窗户上贴着大红喜字,沙发、电视机、冰箱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脱贫后的幸福生活摆在了记者眼前。
▲脱贫后宁夏西吉县将台堡镇村民喜笑颜开。 宁夏日报
提起以前的生活,路国琴的眉头就皱了起来。一家七口挤在一间土坯房里,她患有神经性头痛,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了丈夫谢国军身上。在燥热难耐的夏季,路国琴仍戴着毛线帽子。每次走在路上,总被村民问起“你头上的帽子啥时候能摘掉?”路国琴无言以对。
新疆胡木丹村:多元增收“薪”生活
3月2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胡木丹村,村民们正忙着购买春耕物资,打理庭院,为今年的春耕做准备。
胡木丹村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全村耕地面积只有940亩,人均耕地只有八分,主要以核桃种植为主。过去村里的核桃林下套种小麦和玉米,产量低、收入少,2017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2500元。
▲新疆莎车县萨特玛库木村农民在采摘万寿菊。 新疆日报
如今还是这片林、还是这块地,因地制宜发展的林下养殖,让全村实现年人均收入1万多元,曾紧锁愁眉的乡亲们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迎两会,各族群众感党恩唱红歌
五自治区党报联推MV《唱支山歌给党听》
广西百色、内蒙古达茂旗、西藏日喀则、宁夏固原、新疆乌鲁木齐,驻村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乡村振兴专干、教师、歌舞团艺术家、国家级运动健将、机关干部、新闻工作者等接力唱响《唱支山歌给党听》,表达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赤子之情。
编辑 褚瑞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