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唐晓燕
今年“壮族三月三”假期,“洪门梯田三月三,壮乡风情等你来”民族文化活动在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金结村洪门寨举行,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享受假期。走过致富桥,走进洪门寨门,古朴木楼的游客中心有着现代周到的旅游服务设施,金结村的发展正是龙胜旅游扶贫之路的缩影。
壮乡古寨欢庆“壮族三月三”
洪门寨是一个有90多户人家的典型壮乡古寨,距离县城仅5公里。
▲洪门寨村民唱山歌敬酒迎客。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唐晓燕摄
4月14日一大早,洪门寨村民们身着民族服装,在新建的游客中心门口,唱着山歌送上美酒迎客:“洪门梯田三月三,壮乡风采等你来。洪门雨桥打油茶,爬锅茶水火中央,姐妹喝茶吞下肚,口口下肚喷喷香。洪门雨桥蒸糯饭,游客美女打糍粑。如今时代潮起来,乡村旅游火起来,村村寨寨富起来。”每一句歌词都是这里真实生活的写照。
▲村民在风雨桥给游客打油茶喝。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唐晓燕摄
▲游客和村民一起打糍粑。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唐晓燕摄
梯田云海仙境引来游客打卡
“这个寨子不大,游客中心建得挺好,设施齐全还很人性化。”桂林游客周先生带着几位朋友自驾来过“壮族三月三”,感受这里的壮族风情还有云海梯田景色。
这座游客中心是由寨里村民的一座百年古宅改建而成的木楼,巨大显示屏滚动播放着寨子里云海梯田的景观介绍。这里游客休息座椅、手机充电设备一应俱全,厕所也非常干净,洗手液、手纸、烘干设备都配备齐全且能正常使用。
▲洪门寨村民在游客中心唱山歌迎客。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唐晓燕摄
▲洪门寨详细的指示牌。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唐晓燕摄
洪门寨依山型修建了蜿蜒起伏的洪门梯田。从游客中心出发,步行约50分钟或乘车10分钟,便可到达海拔约700米的半山腰。
站在观景平台,层层叠叠绿油油的梯田印入眼帘。如果赶上合适的天气起个早,碰上日出,还能看到山底腾升的云雾形成的云海,与梯田相互映衬,构成了这里独有的日出云海梯田景观。
▲洪门寨云海梯田景观。 吴生斌摄
离开观景台,沿着山间小路步行几百米,十几米高的瀑布流经两座古风雨桥,桥下的湘桂古道石板路仍保存完好。
▲寨里古老风雨桥和瀑布。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唐晓燕摄
“洪门梯田小巧玲珑的线条美是它的特色,加上云海景观,早在十多年前就在不少驴友和摄影爱好者的照片中走红,每年都有不少自驾游客慕名而来,尤其是稻子金黄的时节。”洪门寨村民告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早年这些游客来拍梯田,可以说是对村民搞乡村旅游的启蒙,看着龙胜其他村寨搞旅游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家也想靠着这片青山绿稻的金山银山,让脱贫之后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4月14日,龙胜各族自治县黄洛瑶寨进行民俗巡游展示。 黄勇丹摄
▲4月14日,龙胜各族自治县黄洛瑶寨的瑶族同胞在河边梳理长发。 黄勇丹摄
村民农田入股在家门口致富
近几年,寨子接待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也渐渐意识到,仅靠几家农家乐、几间家里的客房,没法让家门口的旅游资源变成品牌,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2019年,金结村与桂林旅游协会达成合作,成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企业投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村民以田地山林资源入股,占公司和合作社50%股权,以维护梯田、村容村貌入股分红,不用出钱也不用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
▲洪门寨云海梯田景观。 吴生斌摄
村民贲维远告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早些年,洪门寨年轻人都靠外出打工谋生,很多田地都已荒废,许多永久性保护的农田都不种水稻了。现在合作社和公司办起来了,我们不用出远门打工,在家门口就有工资拿,还能顾着家里老小。如今主要劳动力回来了,那些荒田也要种起来了。”
如今,洪门寨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停车场、游客中心、标识牌等都已建好。村民们还新建了民宿,做起了有规模的餐饮住宿,游客也越来越多。结合当地特色种养产业,游客来到金结村可以参观罗汉果产业园,到洪门壮寨可以观云海梯田,看日出夕阳,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村民们打糍粑喜迎三月三。 吴生斌摄
目前,洪门壮寨景区的基础设施仍在建设中。村民们都盼望着景区能早日开张迎客,守护好自家这方山水农田,守望乡村旅游致富的美好明天。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