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搞得了科研,撑得起门诊,南宁这些白衣天使强出新高度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若凡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这个设立于1912年的节日已经走过了百年。如果你对护士的认知还局限于打针发药、换药包扎,那么是时候重新认识他们了。这个古老的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涌现出“专家型护士”“学霸型护士”等让人眼前一亮的专业人才。然而,历经百年而不变的,是“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的初心。

“科研型护士”颠覆传统认知

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有一个岗位叫做“科研护士长”,男护士刘鑫是这个岗位上的“第一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手上有两个科研项目……他身上的标签无一不在颠覆公众对护士这个职业的认知。

▲科研型护士刘鑫用更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方式优化护理服务。

直肠癌患者手术后,粪便被迫“改道”排出,在腹壁开一个口,挂上专用的袋子收集排泄物,这类人群也被称为“造口人”。对于这个日益庞大的人群,目前的医疗重心还是放在疾病的治疗,而忽略了治疗后带来的心理以及社会影响。

伤口造口及肿瘤心理护理正是刘鑫的专业方向。他在患者中做了大量的筛查,评估肠造口患者的心理痛苦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怎样的人群容易诱发这些问题,诱发的原因以及针对性的帮助措施等。

护理是一个讲究经验的领域,工作才刚刚3年的刘鑫,正在试图用更加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方式,将代代传承的经验优化、提升,改善患者的健康结局。

“专家型护士”职业成就感爆棚

护士这个职业已经有百年的历史,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也是一家历经百年的老院,亲历了护理职业的世纪变迁。

该院护理部副主任张婷介绍,为了开发护士的潜能,院方在他们的职业规划之路上设置了四个方向:教学、管理、专家、科研。根据各人的自我定位和发展意愿,放在相应岗位上,最大限度实现护士价值。

▲护理部副主任张婷(右一)到临床科室指导工作。

这样的培养、发展模式更能激发对于护理职业的思考,大家真正把护理当做事业去打造,而不单纯的是一个谋生的手段。事实证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护士从中获得了职业成就感和前进的动力。

打开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手机预约界面,能看到在众多门诊中,有一个创面修复门诊。跟常规门诊不一样,这个门诊的主角不是医生,而是护士,这是南宁市级医疗机构中首个护理专科门诊。

鄢春宁作为一名“专家型护士”,是这个门诊的创建者。2010年,她从普通护士转型进入专科护士领域,成为南宁市首个获得国际认证的“国际造口治疗师”。她说,护理专科门诊让护士的专业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无数顽固、棘手的伤口和创面在她的手上愈合了,职业成就感爆棚,让她更坚定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一职业规划。

▲鄢春宁在为患者护理伤口。

“当你老了”成为服务标准

“宝贝儿,我又来了。”每当老年病学科一区响起“宝贝儿”,护士们就知道,熊奶奶又来了。这位年近八十的老人由于身患多种老年病,几年来不时住院,病区里也流传着关于她的“13号”暖心故事。

最早是护士长宋梅朵发现的异常——每个月的13号,熊奶奶就不对劲,有时会偷偷哭,甚至不太愿意配合治疗。宋梅朵找机会跟她好好聊了一次,才得知熊奶奶的老伴刚去世,走的日子正是13号,所以每到这一天她就特别难受。

▲宋梅朵(右)带领护士团队呵护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

于是,宋梅朵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病区的医生和护士,每当熊奶奶来住院时,大家就会互相提醒“13号要到了哦”,当班护士会多关注她的情况,陪她说话,逗她开心。渐渐的,熊奶奶走出了“13号”阴影,变得开朗起来,跟护士们互称“宝贝儿”。

身为老年病科的护士,宋梅朵深知有时候老人发起脾气来比小孩更难哄,跟他们相处需要技巧。她通过自学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对手下的护士们也严格要求,“当你们老了,病了,希望从护士那里得到什么样的服务,现在就要做到这样的服务。”

在追求更高、更强的职业境界时,护士们始终铭记百年前的誓言,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



编辑 易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