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郭燕群 卢盈 实习生 陈雪华
南国早报2021年“大家一起来写高考作文”活动已经顺利结束,优秀作品将在南国早报客户端上展示。6月8日,南宁二中语文备课组组长钟恺、南宁三中语文备课组组长刘芳,对本次活动收到的41件作品进行了点评。
长处:大多数作品审题立意把握到位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是让考生结合建党百年相关的背景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刘芳老师介绍,从这次模拟高考作文活动的作品可以看出,这些高二的学生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对高中作文的要求掌握得比较到位。在审题立意方面,绝大多数同学把握得比较准确,能抓住“可为”和”有为”两个词之间的关联,将自己和时代结合在一起,阐述作为青年人如何认识时代和社会发展,如何投入到时代的洪流当中。
在行文结构上,多数作品逻辑思维清晰,表述有条理,能写出清晰的结构层次,行文流畅。部分作品文采飞扬,引经据典,写得比较精彩。部分作品则走朴实风格路线。此外,大部分“考生”的卷面整齐,有的书写非常漂亮。
钟恺老师也认为,“考生”的作品大多能解读出出题者的意图,把握准时代主旋律,行文颇有思想内涵,有条理,基本阐明出“可为”与“有为”之间的关联。
不足:部分文章论述不够“接地气”
刘芳介绍,对关键词的把握上,什么是“可为”,在高考作文题的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述,导致有的“考生”理解有偏差,没有与时代结合起来,对“可为”和“有为”两个词的阐述,都仅局限在青年人自己这一面。其实“可为”远不只是表示自己能够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紧扣祖国发展大局、时代变革与机遇。
刘芳指出,有的作品行文结构松散,思路不是很连贯,文章层次有割裂的感觉,没有写出关联、衔接和照应。比如,一名“考生”文中一段写恢弘大气的历史变革,一段写青年人的自强自立口号,两者各自独立,没有写出联系,文章缺乏整体感。
还有的例子用得不够贴切。比如材料中提到的“我们大有可为”,指向的是考生、青年人,但考卷中的举例却是名人、古人、科学家等,与“我们”对应不上。
对于自己评阅的试卷,钟恺直言并不是“很满意”。她说,部分考生没有理解出题者的意图,出题者欲引导考生反观自身,思考自己将来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很多学生写自己要好好学习,要学习先进文化,但却没有落到实处,光喊口号,显得不接地气。”
钟恺举例,她有一个学生没能来现场,但是也模拟了高考作文,这篇作文就写得非常棒。这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在学习专业选择上,我想选国家缺口最大的专业。“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想法,这是和别人不同的,不是为了将来怎么好就业而选择,而是为了国家需要。”
建议:养成“大语文”学习观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其实也是考学科融合。”在钟恺看来,作者是否有广博的视野,决定着文章的深度和广度,这需要长期的沉淀和积累。时下,仍有不少学生狭隘地认为学习的全部就是课本和试卷,其实不然,想要写好高考作文,还要有“大语文”观。
钟恺表示,新教材新课程均强调跨学段学习、多学科融合学习,意味着学生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长远看,这不仅仅对提高语文水平有帮助,对学生今后工作学习都有好处。
对即将升入毕业班的“准高三”学生,钟恺老师也提出自己的备考建议,她认为学生应该扎实回归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扎实做好备考准备。“品文如品人。”钟恺说,文字不仅可以表情达意,同时更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写好作文不是提前背好几篇范文,而是要有扎实的功底,学会反思,这样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
刘芳也认为,对宏大背景的作文主题,在写作文时避免空话套话,需要学生有积极关注时事政治的思维习惯。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不要只停留在看热闹,或者对别人观点人云亦云上,还要有自己的思考,要学会多角度地认识事件,学会探究事件背后的根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等。这会提升思维品质,让作文在立意和思想上更有深度。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刘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