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钟小启
7月19日,防城港红沙湾海域风和日丽,海风悠悠。红沙村的养蚝大户吴贤胜带着6名工人在蚝排上,将一串串大蚝抽起放到船上,准备转移到四五公里外的海域,再过两个月,这批养了两年多的大蚝将上市销售。
防城港市港口区光坡镇红沙村三面环海,村民经济收入以海水养殖和务工为主,大蚝年产量15万吨,按目前市价11.6元/公斤计,年产值达17亿元,大蚝浮筏养殖面积1.25万亩,村民走上了富“蚝”路。
▲红沙湾万亩蚝排。港口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靠海吃海,海边村民养蚝富了
19日,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在红沙村看到,一栋栋装饰华丽的小洋楼,面朝大海而建。放眼望去,万亩蚝排整齐排列在海面上,小艇穿梭在蚝排之间泛起白色浪花。
▲红沙湾。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钟小启摄
在红沙村支部委员刘德齐的带领下,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乘坐快艇出海。“你来到的不是时候,两个多月前,红沙湾到处都在销售着大蚝,场面壮观。”记者来到吴贤胜的蚝排上,他介绍道,5月前后是收大蚝的季节,每年这时候,浙江、广东的老板来红沙湾收购大蚝。前段时间,他卖了20多张蚝排的大蚝,收入达几百万元。现在,他又投入了一大笔钱到下一批大蚝养殖中。
▲防城港市港口区光坡镇红沙村三面环海,村民经济收入以海水养殖和务工为主。寇林波摄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吴贤胜是红沙村最早一批养殖大蚝的村民之一。1996年,他跟别人打工、学习,在部分海域养殖大蚝。从当初立柱插养,到如今蚝排吊养,这一养就是25年,从当年几根小小的蚝柱,发展到如今50多张蚝排,吴贤胜在村里率先富了起来。
▲蚝排上忙碌的村民。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钟小启摄
村民加入养蚝大潮,小渔村现万亩蚝排
看到养大蚝能致富,红沙村其他村民也参与进来,刘德齐就是其中一员。2015年,他辞去工作,投入20多万元扎了一张蚝排,正式加入养蚝大潮。刘德齐说:“如今全村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养蚝,万亩蚝排的壮观景象出现在红沙湾。”
▲蚝排上养殖的大蚝。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钟小启摄
“万亩蚝排也给村里带来许多就业机会。”吴贤胜说,每年他至少要聘请8名工人,帮助他扎排养蚝、收蚝转移养殖、销售等工作,每名工人一天工资200多元,一年平均要发6万元。
吴贤胜长期聘请的工人郭先生是本村人,今年已近60岁。往年,他在别的养殖公司扎蚝排等打些零工;今年起,吴贤胜把他请来,让他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蚝排上,工人们将一串串大蚝抽起放到船上,准备转移到四五公里外的海域。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钟小启摄
刘德齐说,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村里除了大蚝养殖外,还有养殖公司的网箱养鱼、红沙核电站工地等。鱼类养殖以海水网箱养殖为主,养殖面积约150亩,以石斑鱼、金鲳鱼为主,年产量约800吨,“村民拥有很多就业机会,留守在村的一年收入也非常可观。”
▲再过两个月,吴贤胜这批养了两年多的大蚝将上市销售。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钟小启摄
万亩蚝排曾被毁,灾后重建再现盛景
养殖行业有一定风险。2014年7月,因为一场台风,红沙湾万亩蚝排顷刻之间被掀翻,村民苦心经营十余年的心血荡然无存。
当外界认为昔日万亩蚝排壮景不复存在时,红沙人已开始展开重建。超强台风摧毁了他们的万亩蚝排,但毁不掉他们的勇气。村民们把漂零在海面的蚝木一根根抢救回来,赶扎蚝排,重新向大海远处延伸出去。不到一年的时间,红沙湾就恢复到万亩蚝排的昔日盛景。
▲灾后重建,红沙湾很快恢复到万亩蚝排的昔日盛景。港口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经过几年发展,红沙村村民生活水平节节攀升,在政府支持下,当地的村容村貌也发生巨大变化,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更加宜居宜游,村民的生活越来越美。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刘冬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