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周如雨
7月30日,2021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邕举行,会议表彰了2020年度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奖、广西“金绣球友谊奖”的科技人员。
广西科学技术奖是广西科技界的最高奖项,每年奖励的都是对广西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组织。据悉,160项科技成果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奖。其中,特别贡献类特等奖项目2项,自然科学类23项,技术发明类28项,科学技术进步类107项。特别贡献类特等奖更是其中的最高荣誉。
《肝脏损伤与修复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防治策略》课题组经过二十多年“磨剑”,最终拿下特别贡献类特等奖这一殊荣。杨章旗则成为特别贡献类特等奖个人获得者。
《肝脏损伤与修复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防治策略》为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由何松青、唐博等作为主要完成人员合力完成。
肝脏损伤与修复是肝脏疾病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何有效减轻肝损伤和改善肝再生促进修复一直是肝脏外科研究的热点。
广西医科大学教授何松青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课题组成立于20多年前。多年来,课题组在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50余项省部级课题支持下,围绕如何减轻肝脏损伤与促进肝脏修复这条主线展开了多年的应用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了长期攻关。
据悉,课题组成功找到了减轻肝脏损伤及促进肝脏修复的突破点,取得了系列的原创性成果。
目前,相关成果被区内外5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章旗为广西院士后备人选,广西首批和第五批“八桂学者”,2021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他长期致力于松树遗传改良和高效培育研究,奠定了广西马尾松国内核心研发地位,为广西科技进步和林业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天下午,两列“2020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地铁科普专列也发车行驶。专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公众介绍2020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展示成果研发团队风采,让全社会关注广西科技创新工作。接下来,专列每天在南宁地铁1号线上巡回行驶,并持续1个月时间。
▲图为“2020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地铁科普专列。自治区科技厅供图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褚瑞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