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冬莲
“孩子青菜不吃、肉不吃,就吃些土豆!”8月8日上午8时,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诊室刚开诊,两名来自贵港市的家长就焦急地围上来。坐镇诊室的副主任医师梁正,就这样开始了上午的接诊工作。记者在一旁观察了几个小时,不由地感慨:小儿科一点也不“小儿科”。
▲梁正耐心地解答患儿家长提出的问题。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诊断需有福尔摩斯的本领
儿科患者多是不会描述病情的孩子,诊治风险大。医生们需有福尔摩斯的本领,通过蛛丝马迹诊断病情。8日上午9时左右,一名妈妈抱着娃娃走进诊室——孩子拉肚子,她怀疑奶粉是“元凶”。梁正摸摸孩子的头,捏捏小脚丫,问道:“这几天孩子有肚子疼的迹象吗?放屁多吗?”得到孩子母亲的回答后,他拿出听诊器、棉签作进一步诊查。
“娃娃长得蛮壮实的,奶粉没什么问题。”梁正说,“这一阶段的孩子拉肚子,多是因为吮吸手指时把细菌‘吃’进肚子了。从头型和毛发看,孩子有缺钙现象,要注意补钙。”
患儿的家长身体如何、高矮胖瘦,也会成为梁正问诊时的关注点。“强壮的娃娃往往有强壮的爸妈。”他说,有的患儿反复发烧,一问是家族有遗传的先天性血液疾病。医生了解类似的信息,可以帮助诊断。
▲梁正在病房里给小患者问诊。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4岁的毛毛(化名)反复发烧,发病时像得了癫痫,四处求医却没能根治。家长找到梁正诊治,孩子的哭闹成了梁正“破案”的关键——哭闹一般都是肚子不舒服。他深入检查,发现孩子肚子里竟长了个肿瘤,而这类肿瘤的特点之一就是患者发病时有癫痫症状。对症治疗后,孩子恢复了健康。
▲梁正与小患者“做游戏”,看看谁能忍住30秒钟不说话,并趁这个时间给爱闹腾的小患者做检查。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诊疗同时也做“育儿百宝箱”
一些家长搞不懂的问题,梁正也能从自己的职业或经验角度给予指点。上午10时左右,一名宝妈从梁正处得到几点育儿指导后,满意地走出诊室。她的孩子出生十几天便患上肺炎,不止一名医生建议住院治疗,后来找梁正诊治,孩子吃药两个疗程就康复了。从此,她基本认准了梁医生,如今孩子已经四岁了。
“我家孩子长得慢了点,要不要用药‘帮一把’?”上午11时许,一名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时,不放心地问道。梁正随即开启了科普员模式:孩子长身高不靠药物,靠运动、饮食和睡眠,还与遗传因素有关。只有很少的孩子需要用到生长激素,即使用了也难以超出遗传上限,还会增加疾病风险。想要娃长高,可以在四岁时让其学跳舞,五六岁时学游泳、弹跳,营养也要跟上。
“孩子生病不舒服,原因可能是牙疼、肚子疼、脚疼……往往需要从头诊查到脚。”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一名护师说,别的科室看了五六名病人,儿科可能才看完一人。此外,儿科医生需要懂的知识也很多,科普链条会很长,方方面面都要涉及。
▲梁正给小朋友做检查。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坚守儿科也有满满成就感
2020年4月的一天,梁正的妻子正在分娩,这时他却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一名孩子病重需急救!梁正只好离开产房,匆匆赶去抢救病人。抢救从零时起,持续到凌晨四五时结束,梁正这才回到产房,陪伴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
和其他医生一样,儿科医生也常常扮演“精算师”的角色——考虑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医保能报销多少。8日上午来求诊的那两名来自贵港的家长,家庭经济就比较紧张,梁正在诊治时花了不少心思,尽量让病人用有限的资金治好病。最后,他还给对方留了电话,方便他们后期咨询。
▲梁正坐诊时,总是中午其他医生都下班了,自己才忙完,并把诊室里的灯光关掉。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男医生从医的“初恋”,往往是外科或心血管内科,梁正也不例外。刚开始与儿科结缘时,他也曾纠结、徘徊过。但经过几年的磨练后,他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岗位。
梁正说,儿科被认为是“钱少事多”的科室,但作为一名医生,不应只追求物质,还应有更高的追求。儿科有很多挑战,也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一点都不“小儿科”,做好了也有满满的成就感。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褚瑞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