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巫碧燕
南宁市明天学校建立于2000年,是广西的第一所孤儿学校,现在也是一所含有九年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20年来,该校抚育了627名孤儿。如今,昔日的6名孤儿长大成人,回到了母校担任老师。于他们而言,母校就是家,回去就是“照顾弟弟妹妹”。
▲生活老师陆菲菲手把手教孩子们生活起居。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巫碧燕摄
五年级入校,毕业后回校任职至今
9月9日中午,32岁的生活老师卢雪清正忙着给几十名要参加教师节活动彩排的“内宿生”化妆。目前,学校里有来自全区的157名孤儿与3000多名地段生共同学习和生活,她口中的“内宿生”都是孤儿。
而她自己也曾以孤儿身份,成为了明天学校的第一批入校生。
在20世纪90年代,卢雪清的父亲病逝,母亲改嫁,她成了事实孤儿,“在老家,别的同学下雨有雨伞,我就举着一张芭蕉叶。所有同学都有校服,就我没有,学习排在倒数”。
2000年秋季学期,卢雪清进入明天学校就读五年级,生活渐渐有了起色,成绩也名列前茅。至今,她仍珍藏着当年的借书证和义务教育证书,证件照上的她穿着一身当年时兴的水手风校服。
在2010年的感恩日当天,大学临床护理专业在读的卢雪清得知母校的3位生活老师因常年劳累患有伤病后,她主动请缨成为一名编外生活老师,于同年10月正式入职,直到现在。
曾因伤辞职,最终因师生情深留下
9月9日这天,她要组织协调3场教师节的活动,声音已经沙哑。
回想起10年前的教师节,卢雪清因劳累过度导致低血糖,当晚就倒在了浴室,脚踝被划破,跟腱断裂,血流如注。就医后,医生要求她全休6个月。
当时,她觉得自己拖累了孩子们,便写了封辞职信:“当初,我回学校工作时,我承诺要为我们这个特殊的‘家’尽一份力,可是……校长爸爸,原谅您这个不孝的女儿,不能为您分担了。”
等深夜她悄悄地回学校收拾行李时,几十个孩子们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消息,纷纷从床上跳了起来,围着她哭成一片:“卢老师,你不要走!”“卢老师,我们不再惹你生气了。”
就是那一刻,卢雪清决定留下来。后来,她只治疗休养了一个月,回去后孩子们纷纷抢着“照顾卢老师”。
说起这些,卢雪清早已满眼泪光。
心怀感恩,传递至亲般的温暖关怀
2000年8月28日,和卢雪清一起来到明天学校的还有李小玉,入校后,她感受到老师家人般的关爱。
2007年,李小玉通过高考被河池学院师范专业录取。毕业后,她又通过公开招考,成为了明天学校的科任老师。
李小玉既是语文老师,又是班主任,她常常给班上的孤儿买牛奶、衣服,也会嘱咐其他的孩子,多和“内宿的同学”交流,就像老师们当年对她一样。她说这是“润物细无声”的传承。
生活老师陆菲菲也是明天学校第一批入校的孤儿,毕业后几经辗转,最终也回到了母校。在这里当生活老师,每个月工资只有2000多元,工作时间也远超8小时,虽然累但是很幸福。
“这么多年,有感情了,我真舍不得他们。”陆菲菲说,她小时候老师也会像父母一般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回母校任教是一种感恩文化的传承。
令他们欣慰的是,学校很多家长也会共同呵护这些孤儿。比如,明天学校采取的是“融合教育”,每个班都只有一两名孤儿,在班委会统一采购文具时,家长们总会悄悄把孤儿们的钱垫上。这是一个保守至今的“秘密”。
作家何培嵩在为明天学校撰写的报告文学《哭了 笑了》中这样形容他们:“将感恩视为信条,奉为圭臬,甚至是信仰!”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