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广西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新闻发布会,邀请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2020年8月,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对我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一年多来,全区上下切实把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和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第一阶段28项重点任务和事项落地见效,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规范性灵活性增强,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在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土地计划指标管理、创新产业用地配置方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等方面进行改革,推进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一是建立适应市场化需求的规划指标配置机制。在国土空间布局上,本着“优先盘活存量、精准配置增量、用活用足流量”的原则,构建全周期资源要素配置体系以及“需求—供给—实施监管—评估激励”机制。
二是探索建立建设用地复垦指标交易和空间弹性管控机制。探索构建建设用地复垦指标交易制度,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自治区级国土空间规划拟预留一定量的建设用地激励指标用于高质量发展奖补,市、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中因地制宜合理预留规划留白区和弹性用地区,为重大发展战略和不可预见的重大项目实施预留弹性空间。
三是推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方式改革。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紧扣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一方面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保障范围,另一方面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五网”建设重大项目、“双百双新”等项目,以及单独选址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等由自治区统筹保障用地指标,实行核销制。
四是优化自治区级增减挂勾节余指标交易平台。2020年以来实现自治区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勾节余指标流转2.96万亩,跨省域交易1.08万亩,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筹措资金107.88亿元。
五是大力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试点。今年7月,我区在南宁、桂林、钦州、贵港、百色等5市推广第二批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强化全程联动监管,倒逼企业提档升级,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助推工业高质量发展。
六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021年开启新一轮盘活存量土地三年行动,计划盘活6万公顷存量土地,推进建设用地高效供给。至8月底全区盘活存量用地1万公顷,通过“增存挂勾”获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642公顷。
劳动力要素较为合理畅通有序流动,畅通落户渠道,畅通人才优化配置渠道
一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社会性流动渠道进一步畅通。创造流动机会,较好实现稳岗位、保重点、促就业、兜底线的目标。持续聚焦减负、稳岗、扩就业,落实完善就业优先政策,着力促进各类重点群体就业。优化流动环境,较好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全覆盖、均等化。今年第二季度,全区38个农民工创业园入驻企业1131家,提供就业岗位近6.9万个。
今年1—8月,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9.3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6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7.7%、143.8%、227.6%;8月底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低于目标控制数1.89个百分点。
二是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进档案数据“共享互联”,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
三是加大人才政策引导。落实人才流动政策,人才流动进一步顺畅。
四是创新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畅通非公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畅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落实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劳动力和人才职业提升及专业评价环境进一步优化。
五是完善市场决定要素价格机制。稳步推进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
▲2021年广西南宁夏季高校毕业生双选会暨人才交流大会吸引大批求职者前来应聘。喻湘泉 摄
资本要素方面,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对外交流合作成效显著
制定了《金融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若干措施》《加快推动广西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广西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扩大企业信用类债券资金使用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引领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2020年,非金融企业信用债发行规模1661亿元,增长54.3%,增速排名全国第2位。2021年1—8月,广西新增3家企业上市挂牌公开募资,非金融企业信用债发行规模达1041亿元,排名较去年同期上升2位,并实现多个信用类债券创新品种发行“零”的突破。
截至2021年7月底,我区私募基金管理规模为802亿元,同比增长62.05%,我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投放通道贷131亿元。资本市场对外交流合作成效显著。目前我区与沪深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国泰君安证券、申万宏源证券等均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设立深交所广西基地、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广西基地并投入运营,启动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中国—东盟大宗商品期现结合服务基地。
成功举办的“新三板”改革发展论坛是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之后,全国首个省级地方金融监管局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联合举办的论坛。第18届东博会期间举办以“推动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一体化”为主题的第13届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达成多项务实合作。
下一步广西将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实施金融要素提优提质计划,强化优质金融要素集聚。
一是继续夯实存贷款基础。到2023年底,广西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力争达到5.4万亿元,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6万亿元。
二是企业上市(挂牌)力争新超越。力争到2023年,实现广西境内外上市公司超过6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翻一番,达到110家。未来五年力争年均IPO企业达到5家以上,辅导备案企业保持在15家以上,重点拟上市企业保持在20家,上市后备企业精选库保持在100家。
三是大力推进债券融资和险资入桂。2021年至2023年,广西年均债券融资规模不低于3000亿元,年均引入险资1000亿元。
四是加大力度推动资本市场要素体系建设和改革。着力建设上交所、深交所、新三板、上期所、郑商所、大商所等6大证券期货交易所广西基地,强化资本市场要素配置能力。深入推进桂林、梧州、百色直接融资改革创新试点,由点及面使广西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工作走出新的气象。
▲中国—东盟金融城一角。广西日报记者 周军 摄
技术要素方面,激发了技术供给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更加健全。全面启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工作,推动首批7家科技服务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
启动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工作。深入实施《广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股权和分红奖励办法》,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全区53家主要高校院所转化成果797项,同比增长226.6%,转化收入7142万元,同比增长81.7%。2021年1—7月,广西技术输出和吸纳交易合同数合计达到5185项,比去年同期增加1788项,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48亿元。
全区各市、各单位推荐登记科技成果2708项,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7.9%。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更加深入。与5家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举办广西科技企业发行上市培训、“桂惠贷—科创贷”赋能科技创新政金企融资对接活动,进一步盘活优势科技资源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上半年共向143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放创新券1398万元。
截至2021年8月20日,累计投放科创贷103.3亿元,科创贷名单企业获贷率达27.1%。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更加完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更加全面,外籍科研人员来桂工作更加便利。
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应用,全面提升数据要素质量
推进一云承载、一网通达、一池共享、一机通办、一体安全的“五个一”政务数据治理模式,从数据全生命周期出发进行治理。
一云承载初步实现。初步建成物理分散、逻辑集中、“1+N+14”架构的壮美广西·政务云。目前,全区非涉密信息系统迁移上云达率99.96%。
一网通达互联互通。广西电子政务外网向上连接国家,向下连接省、市、县、乡镇、村五级,非涉密业务专网迁移打通率已达99%。
一池共享雏形初显。自治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累计发布4.3万条数据资源目录,43.6亿条库表数据,接口调用次数达到13.8亿次;汇聚415类、6737.7万条电子证照。数据开放方面,自治区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累计发布开放目录5769个、结构化开放数据总量约1.05亿条。数据交易方面,北部湾大数据交易中心超过120家部门注册,交易规模4067万元。
一机通办已见成效。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汇聚自治区、市、县、乡镇四级政务服务事项81万项。“广西政务APP”“壮掌桂”小程序实现超30.9万个政务服务事项、541个便民服务应用的“掌上办理”。上线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助力乡村振兴涉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金融业务的线上申请、线上审批和线上放贷,用信户数8.8万户,用信金额47.3亿元,平均用信金额5.4万元/户。
一体安全有序实施。建立了广西数字政府一体安全联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基本形成政务数据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应急响应联动体系,探索构建了“一个中心、三层防护”全新的一体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同时,出台了《广西实施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百千万工程”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以应用为驱动数据要素汇聚,实现政府、经济、社会的全面数字化转型。
▲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崇左片区综合服务中心集行政许可、政务服务和其他公共服务于一体。刘峥 摄
下一步,广西将用改革创新的举措和市场调节的手段,破除影响我区要素自由流动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让要素活力竞相迸发,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辑 黄俏华